香港創業大不易,但對鄧家怡來說不是問題。去年她引進從印度發起的「非營利兒童創意行動」(Design For Change,簡稱DFC),和朋友一起成立「中國孩童創意行動協會」,至今已在香港、中國舉辦數十場創意工作坊,帶領上百位八歲至十八歲的孩子發揮創意,尋找身邊想改變的社會問題,用想像力改變世界。還有孩子擔憂「垃圾食物」充斥,動手設計營養菜單,到各餐廳發放。二○一二年,她更和朋友合夥在紅磡開兩家社企餐廳:「Go Inside」咖啡廳、有情有意(Friends)義大利餐廳。這兩家餐廳都聘請部分聽障人士擔任員工,餐廳除備有手語菜單、手語卡外,還會定期安排「無聲飯局」,讓客人戴上耳機罩,體驗「用手語點餐」。
「很多人想做社會企業,但又說沒錢、不敢做。但我認為做就對了,直接行動、做出成績來,自然有人、有錢會來找你。這是做社企最需要的精神。」廿六歲「追夢女孩」鄧家怡,如此定義社企。
鄧家怡舉例說,有些孩子擔心爸媽長時間坐辦公室、沒有運動,就拿起相機互拍「伸懶腰」照片,放到爸媽手機和電腦螢幕上,並寫上:「是時候伸懶腰了。」
孩子們把這些創意行動拍攝影片放上網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共享創意」。鄧家怡說,不怕別人複製,最好這些創意種子能「遍地開花」、讓效果「極大化」。
她現在常到企業開設「創意工作坊」,帶領員工創意思考,同時把孩子的創意變收入,讓DFC計畫能持續推動。
其實,鄧家怡的「社企之旅」很早就已上路。三年前她從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後,曾短暫從事會計工作,但四個月後就辭職、創辦「DreamMag」雜誌,報導年輕人創業、追夢的故事。
鄧家怡用行動實踐「夢想,要腳踏實地」這句話。社企是實際去做,遇到問題再「修正軌道」。就像她的口頭禪「GO、 GO、GO」一樣,做下去就對了。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