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頭南亞大象,台灣一直沒有摸清她的全貌。
台灣對印度的印象一直有「停格」現象,只停留在某些「切面」,卻又想要以這些局部切面涵括12.6億人口、有22種官方語文的印度。
印度是環印度洋區域最重要國家,然而,在這個機會無限、卻又亂中有序的地方,2014年台灣與印度貿易僅占我國全球貿易比重的百分之一點零一;也就是說,台灣每做一百元生意,只有一塊錢多一點點是和印度人做買賣。
台灣該如何看待印度?台灣人如何從中國市場中抽出部分精力經營印度?台灣人怎麼找到與印度人打交道的模式,更令我們想一探究竟。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印度籍研究員那瑞維(Raviprasad Narayanan)舉例說,印度有22種官方語文,除了主要的印地語和英文,也有其他語文使用人口超過五千萬,但電腦鍵盤只有英文字母。他建議,台灣電腦業者可考慮製造標識出印度不同方言字母的鍵盤,或可大賣。
但市場、機會不會永遠等待台灣。現在台灣或許有很好的機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不想用切片概括印度,因為印度不容易懂,這次是第一步,我們從金融大城孟買切入,以開放且同理的心態,開始與印度全方位對話,一步一步認識、理解印度。
願景工程「對話世界」繼4月4日推出緬甸篇後,繼續推出印度篇,讓我們一起和世界對話。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