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民主路 向前行 凝聚國家認同
兩岸關係何解? 綠執政後難再維持模糊「現狀」
  • 標準
  • sdg
  • sdg

兩岸關係何解? 綠執政後難再維持模糊「現狀」

2018-05-08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敬殷、何振忠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今年總統大選中,以模糊的「維持現狀」兩岸論述,擊敗高舉「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取得未來兩岸論述與政策的主導權;另一方面,中共日前才落幕的兩會,習近平、李克強、張志軍、陳德銘「四連發」,畫下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內涵的紅線,擺明蔡英文在五二○之前未對此明確表態,北京尚無意願與民進黨互動。

根據本報最新民調,高達七成三的受訪者自認為台灣人,顯示台灣意識的抬頭,自認為中國人或兩者都是者,僅二成多,處於低檔;而支持「維持現狀」的民眾將近五成,仍是台灣人民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意見。在台灣選民逐漸「離中」的趨勢下,蔡英文要如何在「守憲」的最低框限下與北京打交道,是她馬上要面對的「現狀」,而不僅只是「維持」。

選戰中,民進黨可以用「維持現狀」打模糊戰,贏得勝選;但民進黨在選戰及選後的政治光譜,必須往中間移動,這已成功壓縮國民黨的空間,取得表述「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但蔡英文無可避免要在台灣最新民意與北京的施壓下取得平衡,將會是極高難度的挑戰。

五月二十日,蔡英文即將在中華民國國旗前宣誓就職第十四任總統,她與民進黨如何落實在競選期間所說,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推展兩岸關係的基礎,是兩岸及國際都密切注意的指標。

民主化 形塑新國家認同

淡江大學陸研所所長張五岳表示,台灣的民主化與兩岸交流同步進行,具有高度的互動和關聯,民主化使得台灣人民在自我認同,越來越強烈,從歷年來在「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及「統、獨傾向」兩項調查看得出來。一九九四年發生千島湖事件之後,自認台灣人的比例,首度超過自認是中國人,而在統獨傾向上,二○○三年時的民調顯示,傾向獨立的比例,首次超越傾向統一者,「從此之後就一去不復返」。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分析民主化在國家認同的形成上扮演的角色,他認為,民主化讓人民擺脫以往威權時代的意識形態,是一種思想解放,不斷的直接選舉有如日常性的公民投票,逐漸形塑新的國家認同,伴隨兩岸交流解禁後,在人民心中產生「不同共同體的想像」,沒接觸,認為是同一國,接觸後,認為是不同國。

統、獨難 選「維持現狀」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說,國家認同是主觀上的認同,「我是誰」,這是認同的問題,但是,在現實的國家利益選擇上,「獨立有困難,統一不可能」,所以「維持現狀」成了台灣人最大公約數。

也因此,即使國民黨在二○○八年執政,兩岸經貿往來活絡,民進黨難以提出和「九二共識」相抗衡的論述,包括蔡英文在二○一二年主張的「台灣共識」試圖取代,更說「兩岸並不存在九二共識,當然沒有『接不接受、承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但美國不能接受的態度,多少影響台灣人民的選擇,「因為不放心。」一位學者指出。

不過,台灣人民的主體意識,隨著民主化成長,更受到外部的因素,逐漸形成新的國家與身分認同,從未停止。

郭正亮說,這有內生,也有外生的因素,包括從千島湖到台海飛彈危機,後來民進黨首度執政,大陸處處打壓,不給台灣國際空間,即使國民黨再執政後的經貿往來活絡,卻在政治上出現逆反。今年大選前的「周子瑜事件」,更凸顯文化經貿的往來,並沒有在台灣人心中產生好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講兩岸一家親,台灣人已經沒有感覺,「我的未來跟你無關」,認同上就討厭中國。

一位不願具名的蔡營智囊指出,以民主價值作為基底,召喚台灣人民對兩岸「黑箱決策」的記憶,適時承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是蔡英文「維持現狀」論述的組成要素。

他說,蔡英文的勝選是天時地利人和,反服貿的三一八學運,激起了民眾對兩岸決策黑箱的疑慮,當蔡英文說她和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最大不同點是民主時,人民聽得懂,也等於召喚台灣人民對反服貿的記憶,九二共識顯然沒有對台灣帶來什麼好處;而蔡英文提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更讓人民有一種「務實」印象,加上這是美國可以接受的表態,間接加強了台灣人民的信心。

藍施政不佳 削弱九二共識

師大政治所教授范世平說,今年選舉結果,宣告北京對台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用學術的角度來說,就是「典範的轉移」,包括了:一、無法期待藍天再現;二、靠經濟抓住台灣已失效;三、對台工作束手無策;四、不知和誰對話。

這四個典範的轉移,也解釋了蔡英文勝選的原因,大環境已經改變,國民黨的兩岸施政並未幫國民黨加分,連帶削弱「九二共識」的影響力。

對於新政府上路後的發展,張五岳認為,朝野對話是最重要的,也是過去做的最差的地方,蔡英文上任後,最迫切要做的是台灣內部的溝通對話,記取馬政府過去的教訓。郭正亮則說,大陸現在一定會要蔡英文說出「求同存異」的「同」是什麼,以前北京不會問,現在你民進黨執政了,就要問你。

但一體兩面,范世平則認為,今年選舉結果也將讓北京對台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及社會,北京現在擔心台灣離大陸越來越遠,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其實就是減少台灣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這也解釋了之前大陸對台商給予更多融資的原因。

從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出「大陸對台方針不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內涵(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就可保持良性互動」。不管台灣政學界怎麼猜測,北京已經定調,海協會長陳德銘明白指出,習的涉台發言是一套「完整論述」;中共總理李克強雖強調「兩岸一家親」,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隨即補充:大陸在維護主權和領土安全的堅定立場,「不要懷疑」。

蔡執政後 已無模糊空間

馬英九時期與習近平的「相向而行」,到蔡英文時期能否持續?甚至「背道而走」,攸關全台兩千三百萬人民福祉。「和而不戰,分而不裂」,恐怕是蔡英文執政後拿捏兩岸關係的最低準則。對內,要回應高漲的台灣意識,對外,要謹慎維持與對岸的交流。身為國家領導人,蔡總統其實沒有可延宕的時間,也沒有太多模糊的空間。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