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民主路 向前行 凝聚國家認同
認同漂移… 在「中華民國」與「天然獨」間擺盪的台灣
  • 標準
  • sdg
  • sdg

認同漂移… 在「中華民國」與「天然獨」間擺盪的台灣

2018-05-10 聯合報/本報記者黃國樑

台灣人的身分認同雖不是一個禁忌,卻在一般人的生活裡隱而不宣。然而過去二十餘年,台灣民眾的身分與國族認同已發生了顛覆性的嬗變,其間國家領導人的言行是否發生了指導性作用,是一個披著神秘薄紗的命題。李登輝罩著統一的外衣不斷對外試探,陳水扁直接用一中一台衝撞,馬英九則以九二共識與對岸共處;蔡英文的下一著棋,將牽動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命運。

李登輝無疑是個要角,認同的飄移與波瀾由他開始,他曾制定「國家統一綱領」,卻又低吟「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當時的國統會研究委員張榮恭說,有一年聯合報的頭版刊登說,「李登輝:台灣已經獨立,名字叫做中華民國」(註:李登輝一九九六年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接受CNN專訪)。這說法已曝露了李真正的想法。

李登輝的「假戲」被政黨軍「真做」

他說,然而李登輝一直在談國家統一,其實到兩千年卸任時,李都還不否認他的「中國人身分」,如今透過李登輝許多著作的自我揭露,知道原來李當時只是在演戲,但國民黨內始終有人懷疑李是台獨。

重要的是,張榮恭說,那時的黨政軍是把李登輝的「假戲」拿來「真做」,高中甚至有國統綱領的補充教材,當時民意也顯示,多數是主張統一的。因此他認為,領導人的主張對民間是有重大影響的,即使是假戲真做,仍可收到莫大效果。

李登輝最重大地向台獨跨越的宣告是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提出俗稱兩國論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但張榮恭認為,那只持續了兩個月就收回去了。卸任前李登輝接受外媒專訪,被問了一句卸任後希望得到什麼評價?李的回答是:「我希望被評價為愛台灣人也愛中國人的人」。可見李登輝的整個收場,仍然包裹著統一的外衣,這個說法可由最近李登輝出版的「餘生」中印證,書中仍說,「我從來不曾主張台獨。」

認同漂移 是中共自己給的彈藥?

但曾為「兩國論」擦屁股的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兩國論」就是赤裸裸地搞台獨。他說,大家都忽略了兩國論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修憲,李登輝當時就要把領土修掉,只剩台澎金馬,這不僅激怒了中共,連美國也惹毛了。

然而,蘇起卻並不認為「兩國論」這樣的語言、文字,是造成認同流動的主因,他說,文字都是最後一步,領導人的做法也沒有多大作用。影響台灣民眾認同最大的事件,應是中共九五、九六年的飛彈試射,台海平靜多年後,民眾突然感受中共軍事強烈的威脅,被嚇壞了。

他說,九五年的五月底六月初李登輝訪美,當時大陸還未及作出反應,但六月中連戰又要訪問捷克,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大陸擔憂台灣外交推進的骨牌效應已在發生,雷霆般地推遲協商,接著就是打飛彈。除了飛彈,蘇起認為,第二年登場的總統直選,對認同的塑造也同等巨大。

林中斌亦認為,他不相信是李登輝這些領導人登高一呼,就會對認同產生劇烈影響,認同不是由上而下的,但對岸卻一直如此認為。李登輝、陳水扁的認同主張,是北京給他們的營養跟彈藥,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兩千年大選,朱鎔基疾言厲色要台灣不要選分離主張的候選人,但這一碰就糟了,陳水扁反而以二、三個百分點險勝。

總統直選與「時間」力量影響 加速本土化

與蘇起歸納的總統直選異曲同工,民進黨新潮流系領導人洪奇昌認為,認同改變的主因在於「民主化」,因為民主化就會造成本土化,他說,如果台灣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民主化,有可能認同還是不曾改變。

他說,陳水扁的整個八年任期,單一台灣人認同的比例,其實並沒有快速上升,在扁第二任的時候,採取了更為激進的台獨作為,包括要正名、制憲 、建立新國家,造成美國反對以及台海緊張對峙,但台灣人民並沒有跟著陳水扁的方向走。

然而,張榮恭認為,認同的快速變異,陳水扁當然是關鍵,他任內推動大規模「去中國化」的教育,讓台灣社會的認同快速轉變,如今的太陽花世代,所謂的「天然獨」,是在去中國化的土壤上成長的。蘇起則說,教育固然是原因,更巨大的是時間的力量,年輕人很難認同對岸那塊土地,蔡英文提出「天然獨」說法,並不是全無道理。

陳水扁執政「去中國化」劇烈衝撞史觀認同

「去中國化」教育是陳水扁最重大的認同工程,他依據「同心圓史觀」研定的高中歷史「九五課綱」可以說是對認同的劇烈衝撞。但當年「九五課綱」主導者、現仍是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澄清說,「同心圓史觀」是以每一個人作為中心,它實與統獨無關,譬如江蘇、福建、東北、新疆,都應有一個「同心圓史觀」,說同心圓是台獨史觀太小看它了。他半開玩笑地說,還不如說它是「分裂中國」史觀。

杜正勝說,課綱只是大標題而已,比如說,「九五課綱」規定教科書要寫入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但並未指導要如何撰寫,真正的撰寫者是民間教科書出版商。這兩個歷史文件各自隱含不同的政治意涵,舊金山和約可能導引到台灣地位未定論,開羅宣言則明確主張台灣、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但課綱本身並不會產生特定的結論。

他說,認同並不是總統一人說了就算,作為學歷史的人,他一向以為歷史的發展有它的「時勢」、它的潮流,他作了一個反推,問道,馬英九上台後不是極力表現要統一的趨向嗎,為什麼主張獨立的人卻更多了?

正如杜正勝所指陳的,馬英九任內台灣人的認同走向確與馬的政策意志完全背離 ,正是一個典型的悖論。洪奇昌試圖用「經濟」層次去作答,他說,馬英九給了人民過高的期待,競選時馬英九說,只要支持他,台灣經濟與大陸緊密結合,將會帶來蓬勃發展。但接連碰到美國金融海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需求減少後中國大陸經濟也跟著下來,台灣碰到了「低成長的新常態」。這時兩岸已簽了ECFA,馬英九卻沒有清楚告訴老百姓,那只是早收清單而已,人民就直接歸結為是傾中造成經濟的困境,台灣主體意識反而上升了。

蘇起則以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馬英九塑造了安全感,沒有戰爭威脅,人民反而容易有獨立的想法;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有個民調,若沒有戰爭風險,80%台灣人想要獨立,若有戰爭風險,只剩下30%或35%;另一個是大自然的力量,老一代逐漸凋零,年輕人上來,單一台灣人認同大約每年以2%成長。

在「中華民國」與「天然獨」間擺盪的台灣

不論前任功過,第四位民選總統蔡英文即將執政,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立委正如火如荼的推動「轉型正義」:棄國父、清黨產、約束兩岸談判。洪奇昌、蘇起對兩岸前景皆憂心忡忡,以天然獨抵擋即將坐實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終屬蚍蜉撼樹。在「中華民國」與「天然獨」間擺盪的台灣,彷彿失去羅盤的客輪,已迷失於認同的汪洋!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