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率,大幅成長為七成三,創該項調查新高。推其原因,不外民主深耕,社會經濟穩定,族群和諧融合。但我們如何將「台灣」這塊招牌擦得更亮呢?
去年我隨一群退休老師至南投廬山泡溫泉,健行途中偶遇一個老外騎著自行車,狀甚孤寂。與其打招呼後,也邀其一起泡茶,並享用晚餐,席間他有感而發,言及他從美國來,熱愛旅遊,玩遍十餘個國家,但被當地人熱情邀約卻是頭一遭,這裡的人情味讓他畢生難忘。
今年初,我到紐西蘭,每天清晨早起至附近海灘散步,順手將垃圾撿拾乾淨。當地人擦身而過,會讚美幾句,順便好奇地問我從何處來,我總是昂首回應,來自一個曾被美稱為福爾摩沙的台灣。
我撿了二十年的垃圾,從公園到山上。最近好友催促成立「心靈環保學會」,利用環保活動與讀書會方式,藉由外在整潔進而達到內心純淨。沒想到地方人士反應熱烈,開會地點的咖啡店老闆不但不收分文,還允諾爾後免費提供場地,令人感動。
認同台灣,如何起而行,讓「愛台灣」不再是口號,讓台灣因我而驕傲,或許是台灣人該深思的問題。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