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還鄉幸福 青春版
老裁縫新創意 花布包變潮包
  • 標準
  • sdg

老裁縫新創意 花布包變潮包

2018-06-29 聯合新聞網/記者賈寶楠╱新竹縣報導

台灣水色代表了農村加工縫紉「客廳經濟」的浴火重生,背後推手是廿三歲就出任協會總幹事的張世潔;她和台灣水色的緣分,來自國一時,和大人打勾勾的約定。

569328.jpg.jpg

幼年時和長輩的一句約定,讓新銳設計師張世潔學成後返回家鄉,接手台灣水色工作坊,和社區待業媽媽合作裁縫布包,兩代合作,縫出農村客廳經濟的新出路。

「台灣水色」靚布工作坊是新竹縣橫山鄉九讚頭社區經營的品牌,專賣手工包,去年初,總統夫人周美青走訪社區,向工作坊買了一只靛藍色側背包,從此打開知名度;十個月後,台灣水色在誠品新竹店設櫃,不少包款紅到對岸。

廢棄工廠 變身花布工作室

569329.jpg.jpg

張世潔大學讀的是時尚設計,小二時,已是協會的布偶劇小義工,喜歡圍著大人唱唱跳跳。

十年前,協會成立人文公社,是台灣最早推動客家花布復古運動的團體,由吳瑞玲帶領一群有裁縫底子的社區失業媽媽,借用一棟廢棄十多年的火柴棒工廠,向大肚國小要來廢棄課桌椅,打造成花布工作室。

13歲之約 催生「台灣水色」

「打勾勾約好,以後大學畢業就回來幫忙。」協會理事長吳明忠說,當年的約定有點半開玩笑,可是世潔很在意,認為「打勾勾就算數」。

人文公社六年前因客家花布製作競爭者眾,接不到訂單被迫解散,不過考上時尚設計系的張世潔「仍很認真」,寒暑假都來協會幫忙,希望帶領媽媽們「復出」。

吳明忠和媽媽們怕重蹈覆轍顯得猶豫,張世潔不放棄,主張如果重新出發,不必堅持只作客家花布,改製媽媽們拿手的布包,代表台灣意象。

骨董針車 縫出獨一無二包

吳瑞玲認為可行,找回老班底邱月嫦、吳碧嫦、劉琳妹等人,和張世潔及協會討論後,決定開設「台灣水色」再試一次。

當時橫山國中正要淘汰一批超過四十年的骨董級縫紉機,完全靠腳踩踏、手滑輪驅動運轉,媽媽們再熟悉不過,爭取買回後整理修復。

可是媽媽們只懂裁縫,缺乏設計概念,張世潔又還在讀書,於是先找來視覺傳達系畢業的呂佩華,擔任設計師,她也是協會之前的小義工。

一少四老 開發側背、後背

台灣水色就由「一少配四老」外加「不插電」老針車助陣,邁出第一步,呂佩華用色大膽,讓台灣水色的手工布包有了市場區隔。

「我回來了!」張世潔去年六月畢業,馬上向協會報到,接手工作坊設計師,用自己的風格,繼續開發側背包、後背包、手提包等新產品。

邱月嫦說,從沒作過那麼多時髦的玩意,原以為要摸索很久,但張世潔畫好設計圖、定好尺寸,打版剪裁時幫忙解說,「一切變得好簡單」。

雖然是相差至少卅歲的兩個世代,張世潔和媽媽們溝通顯然毫無障礙,「我們相處十幾年了耶!」張世潔笑說。

客廳代工 吸引歐、美訂單

新生代的設計,搭配廿年精湛的縫紉手藝,讓台灣水色的包款不僅造型討喜、耐用,兼具收藏價值,美加、澳洲、比利時都有人訂購。九讚頭社區媽媽不再擔心失業,他們的家庭代工找到出路,而且是由家鄉的年輕人從客廳推向世界舞台,兩個世代的合作,激盪出讓人驚喜的火花。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