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還鄉幸福 夢想‧家北市篇
社規師回故里 書寫百種北大同
  • 標準
  • sdg

社規師回故里 書寫百種北大同

2018-06-29 聯合報/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吳思儒:老社區也將因都更改變,覺得有人應該站出來,為保存歷史努力。

在大同區街頭巷尾,不時可看見一位身著襯衫、皮鞋的年輕身影穿梭其間,社區規劃師吳思儒不厭其煩地和社區居民解釋,北大同在都市再生計畫中可能面臨的改變。34歲的他大學畢業後長期在萬華從事社區營造,幾年前突然有感,「應該為自己的故鄉做點事」。

萬華待十年 這次為家鄉

吳思儒在求學階段對建築特別有興趣,畢業後經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輾轉到了萬華的華江社區從事社區營造。起初居民不看好他,覺得「又是一個碩士生、每年總是來來去去」,他驕傲地說,現在常有人看到他便笑問「你怎麼還在?」到現在10年了,他仍為萬華的學生講述河岸文化。

在萬華待一陣子,吳思儒開始思考如何為家鄉做點事。在大同區長住30年,他驚訝地發現,過去從家門口就可看到同學家,現在卻被高樓阻擋了記憶中家鄉的風景。這個老社區,有天也將因都更改變,他忽然覺得有人應該站出來,為保存歷史紋理而努力。

寫故事風景 留大同記憶

有了決心,吳思儒開始拜訪耆老,採寫「北大同100個故事」,寫人物、寫風景,盼在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趨勢中,盡力抓住消逝中的「大同記憶」。

吳思儒在今年初得知北市府遴選大同區社區規劃師,不多加思考便投身其中,他說,左鄰右舍看著他長大,里民隨口提到的地點,都是他熟悉的社區角落。他日復一日走訪鄰里,扮演政府與里民間的橋梁,耐心地和里民解釋淡水河岸的跨堤景觀長廊、轉運站與特色民宿等大同區未來面臨的變化。

吳思儒說,擔任社區規劃師至今,許多里民總是好奇問他,為何都更的過程中,要花心思琢磨過去的事。他認為,理想中的大同區應是新舊並陳,地方的發展脈絡不該被隨著拆除的紅磚瓦房一起遺忘。他頓了一會,笑說「我無法形容,但這些故事應該被記錄」。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