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還鄉幸福 夢想‧家北市篇
尋訪打石文化 修復唭哩岸故事
  • 標準
  • sdg

尋訪打石文化 修復唭哩岸故事

2018-06-29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李庚霖:有時像個無頭蒼蠅瞎忙,但選擇樂觀繼續做下去。

31歲的李庚霖深感都更造成社區情感淡薄,大多居民不了解在地故事,他招募志工找出已沒落的打石文化,帶民眾去看打石遺跡,未來計畫拍紀錄片,將當地的老故事傳播出去,也讓藝術進入社區。

從雲林返鄉 成立工作室

李庚霖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古蹟修復學系,2年前曾到雲林協助創作社區繪本。去年他回到家鄉唭哩岸,深感都市開發、外來居民遷入,人情味淡薄,許多在地的故事正一點一滴消失,他成立唭哩岸文化工作室,訪談耆老找回當地的打石文化。

李庚霖平常總是穿著簡單的T恤,談起他尋找過去老故事的過程,他的眼神閃閃發亮說,唭哩岸從清朝至民國六、七十年都在開採唭哩岸石,就連台北城部分城牆也是用唭哩岸石打造。民國40年實行三七五減租後,農地減少,居民利用農閒到山上採石,維持生計。

據地方唯一的打石老師傅分享,當時整座唭哩岸山(現稱軍艦岩)搭滿白色帳棚,最多有200人在山上工作,支撐當地200個家庭。當年淡水線火車開過山腳下,乘客聽得到山上咚咚的打石聲;打石師傅工作時帶著斗笠,只要有飛砂、碎石撒在斗笠上,就要爭相逃命,因為擔心會山崩。

熱情感動人 團隊助拍片

「沒有資金與人力,是最大的問題」李庚霖說,朋友常笑他「像個傻子」,但他笑著說,有時像個無頭蒼蠅瞎忙,也常自問「到底有誰可以幫我?」但他選擇樂觀繼續做下去。

李庚霖常帶著居民上山導覽打石場遺跡,甚至找尋北市用唭哩岸石蓋的石頭屋,他利用假日經營臉書,規劃「唭哩岸故事地圖」。他的熱情也感動其他人,一個紀錄片團隊將協助拍攝當地故事,希望年底可以上線,讓唭哩岸的在地故事傳播出去。相關資訊可在臉書搜尋「唭哩岸文化工作室」。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