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後的夜市,一家家寫著「古早味」、「傳統小吃」的攤商,人流如織。豎起耳朵仔細聽,熱切的招呼聲,常攙雜著不同的口音。
不論是川流外場,或氤氳鍋爐前,一碗碗台灣味的掌勺者,許多早已換成了漂洋過海遠嫁來台的南洋姐妹。
外籍配偶 取代傳統人力
離開市集,來到台灣最大的茶產區─南投縣,斗笠下露出的一雙雙眼睛,有的猶存稚氣的青春、有著帶著風霜的軌跡,但幾乎清一色是遠嫁來台的東南亞籍配偶,取代了過去傳統的採茶人力。
許多人啜飲的台灣茶,也是來自一雙雙離鄉背井而來的手親手摘折。
為數龐大 卻欠缺存在感
從城市到鄉村、從首善到偏鄉,在你我身邊,他們是一群為數龐大卻又欠缺存在感的外籍配偶。更不被看見的是,這群因為婚姻移民在台落地生根的新住民,他們的下一代,正悄然茁壯。如今,每十個國小新生中,有一個是來自新住民家庭,每八位國小生,更有一位就是新二代。
新住民的下一代目前絕大多數正就讀國中小,幾乎遍及全台校園。內政部移民署推估,到了二○三○年,台灣廿五歲青壯年世代,將有一成三是新住民二代,也就是每八位當中,一位就來自新住民家庭。
母語成了「沉默的舌頭」
這當中,許多人的媽媽原本說著越南話、印尼話,但因國人的不理解、甚或是歧視,母語(mother tongue)成了「沉默的舌頭」。絕大多數根源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二代,對母語一竅不通,然而,語言是異文化的入門鑰匙,少了這把鑰匙,門自然就打不開。
另一方面,許多國際機構評估,未來卅年的世界經濟重心「在亞洲」。亞洲開發銀行也預測,二○五○年亞洲國家GDP(國內生產毛額)占比,將會超過全球其他各國GDP加總的百分之五十;更多的機構甚至評估,不用等到二○五○年,亞洲國家的GDP占比,就會超過全球的一半。
投資首選 台商續留越南
中國大陸因工資上漲,逐漸自世界工廠退位,擁有六億人口、全球第三大人口群體的東協,成了各國甚至包括中國在內企業搶進的目標,也成了台商在中國以外的重要投資標的。去年台灣與星、馬、印尼及菲律賓等雙邊貿易額都超過了一百億美元。
其中,越南剛好位居「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黃金交叉樞紐,幾乎是近年所有台商南進投資的首選。這也是儘管越南發生五一三排華事件,多數台台商還是選擇留下的關鍵。
世界大經濟潮,湧向這片圍繞著東協國家的南中國海,日韓布局東南亞的腳步,更是又早又深。台灣許多製造業、銀行業、服務業近幾年開始紛紛南進,當台灣為了廿二K、青年失業問題糾纏時,廣袤的市場正召喚著有志投入者開疆闢土。
東南亞文化、語言,與台灣完全不同,過去台灣社會眼中這批因為婚姻而移民台灣的新住民及其下一代,總以「紓解台灣少子化危機」的角度視之;只被要求「融入台灣社會」,沒有看到他們的優勢,甚至帶著有色眼光,新二代因此普遍欠缺自我認同。
傳承文化 別淪樣板櫥窗
當中的關鍵也在於政府始終卻欠缺從外交、經貿及文化等國家大戰略的角度與視野,正視這群流著東南亞血液、正在茁壯中的台灣之子。
雖然政府這幾年開始推動「火炬計畫」或各縣市政府舉辦的「潑水節」,卻往往流於「東南亞美食、服飾的樣板櫥窗」,片面且淺薄,少了深度與戰略思維。
在各國紛紛搶進、布局東南亞市場的同時,卻忘了我們手握大把打開東南亞大門的「門票」,忽視了這群崛起中的南向新「世」力。
相對其他存在文化及語言隔閡的國家,在南向的拓展上,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台灣卻擁有得天獨厚的「人口紅利」─擁有東南亞血緣與文化的新住民二代,是台灣南向的絕佳利基。
若能透過具有戰略思維的政策,加上社會觀念的「移」轉,這為數眾多的「新二代」,若干年後,將可成為台灣布局東南亞的尖兵,更是台灣國力的延伸。
不論是經濟或是文化,新二代都可以擔任重要的角色與橋梁,他們不僅不是今天的弱勢,更能成為台灣明日的優勢。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