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南向新世力 現況
文化不認同 台灣對新住民少了尊重
  • 標準
  • sdg

文化不認同 台灣對新住民少了尊重

2019-03-12 聯合新聞網/記者賴香珊╱南投報導

清晨四、五點,南投魚池鄉仍籠罩在朦朧中。此時,有群人躡手躡腳地起床,深怕吵醒熟睡的丈夫和孩子,頂著夜色準備好家人的早餐後,熟練地換上採茶裝,背著斗笠,帶著中餐出門和其他採茶工會合,開始一天忙碌的採茶工作。她們清一色幾乎是遠嫁來台的南洋媳婦。

南投採茶工 新住民變主力

南投縣是台灣最大產茶區,隨採茶婦的年齡老化,斗笠下的採茶女換了不同面貌,年輕的新住民逐漸成為採茶主力,占了採茶工總數的二分之一。

為數眾多的新住民,也讓南投縣國小新住民二代比率高於全台平均。據統計,南投縣就讀國小的新住民之子近四千五百人,約占全縣學童的七分之一,其中國姓鄉每三名學生就有一人的比率最高。其中國姓鄉內的北山國小、南港國小等校的新台灣子數更超過半數,而他們的媽媽多半來自越南和印尼。

農忙沒假日 母無暇陪孩子

從印尼遠嫁魚池鄉、四十七歲的林瑞娥,來台廿年,已有十年的採茶資歷,不管採收紅茶、高山茶都難不倒她。但沒有假日的農忙生活,卻讓她有些感嘆,錯過不少和孩子成長的時光,更別說教導他們母語。

但忙碌,只是比較容易說出口的理由。說不出口的是,「尊重」。

挺家裡經濟 卻沒相對尊重

新住民家庭多數屬經濟弱勢,不少新住民除肩負傳宗接代務,往往也須幫忙負擔家中經濟。但這些新住民就算成為家中主要的勞動力與經濟支柱,卻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小瑄」就讀南投縣國姓鄉的小學,媽媽來自印尼,校內有過半學生和她一樣有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的媽媽。家庭應該是學習母系文化和語言的搖籃,學校扮演幫助他們更加深入瞭解東南亞文化的橋梁,但鄉內大多數新台灣之子對母系文化卻一無所知。

媳婦「買來的」

「不要亂教囝仔說人家聽嘸的話。」小瑄印尼籍的母親則從事採茶、採梅等農務工作。媽媽沒跟小瑄說過一句印尼話,除了鎮日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祖母的觀念裡,「買來的」媳婦講的是落後國家的語言,不贊同媳婦與孫女說母語。

小瑄媽媽清晨出門採茶後,回到家早已入夜,但也不得閒,「阿阮,妳緊去洗衫洗碗」,婆婆不斷催促著。

媽媽「都不會」

「媽!明天要繳的便當錢拿來。」小瑄的口氣充滿不耐,媽媽從一堆碗筷中抽出濕漉漉的手,從口袋掏出錢遞給她。「我媽什麼都不會!」小瑄嘟著嘴,她記得小學二年級問她數學,「她連看都看不懂,根本沒有教我的能力。」一溜煙便轉身離去,留下母親獨自洗碗的背影。

因語言、文字的隔閡,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無法教導兒女課業的問題,她們也可能兒女被誤解知識水平低落。加上家中長輩態度,孩子也跟著輕蔑自己的母親,造成無法認同母親故鄉文化,甚至排斥學習。

統統說國語 與一般生無異

北山國小的下課時間,從學生舉止和言談間,感受不出「二分之一」的差異。他們大多數不懂母語,就是尋常的台灣之子。

北山國小教導主任莊詩怡說,外籍媽媽們來台後就努力學習中文,加上家庭普遍不贊同媽媽與孩子說母語,她們與孩子溝通仍以國語為主,與一般學生無異。

南投縣立南港國小教師李玉玲說,新住民無法為孩子的學習解惑,可試著透過安排他們到校當老師,教導印尼語、越語,消弭孩子對媽媽的誤解後,進而認同並學習母親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