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南向新世力 現況
兩代母語斷層╱台語流利 母語卻「卡卡」
  • 標準
  • sdg

兩代母語斷層╱台語流利 母語卻「卡卡」

2018-06-23 聯合新聞網/記者楊德宜╱桃園報導

桃園縣也有為數眾多的新住民,不過,不僅下一代普遍不諳母語,就連媽媽都幾乎要忘了自己的母語。

四十二歲印尼籍新住民江小燕,嫁來台十七年,「在台灣印尼語用不上,不學無所謂」,兒子都不會印尼話,「我自己講也會卡卡的」。

「我自己也是來台灣才學國語,一年就學會」,江小燕說,如果沒有講印尼話的環境,補習也學不會,「有環境的話,自然就會了」。有印尼同鄉嫁到高雄,「她們台語流利,反而把印尼話忘了,打電話回印尼老家還講成台語」。

江小燕說,他兒子三歲時跟她回印尼住一個月,跟當地小孩玩在一塊,「聽到他在講印尼話,我嚇一跳,當地小孩卻會講中文」,但小孩回台後,印尼話都忘光了。

國立內壢高中應屆畢業生盧彥容,緬甸籍第二代的她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系準新鮮人,英文能力優異,但緬甸語、雲南話一竅不通。她說,曾經在緬甸度過童年,

「遺憾都忘光了,因為重學很難」。

567477.jpg.jpg

盧彥容的父母都是緬甸華僑,她在緬甸北部的腊戌市出生,她直到要升國小,隨母親黃雙芝來台。十歲那年,父親工安意外成植物人,靠母親做破酥包撐家計,「我決定好好讀書,往上爬,要學好英文」。

黃雙芝將一樓車庫改建為廚房,盧彥容習慣在玄關處的書桌讀書,陪著忙碌到深夜的母親,書櫃全擺滿英語雜誌;至於緬甸話,「只會講奶茶、馬鈴薯這樣的單字」。

盧彥容說,媽媽在家裡都講中文、客家話,「她講緬甸話,我和弟弟聽不懂,她還要翻譯,嫌麻煩,就改說國語」,只有當母親跟緬甸同鄉朋友聊天時,才聽得到緬甸話。

即將升上國中八年級的弟弟盧瑞源,只有六歲時回緬甸過暑假,而國小的母語課學台語,國中卻只有原住民課,他以前很想學緬甸話,「但音調高低很難控制,不好學」。

盧瑞源說,從小看母親做破酥包,以後想從事食品業,「如果學緬甸話對找工作有幫助,我就去補習班學,但好像沒這樣的補習班」。

「台灣沒有講緬甸話的環境」,黃雙芝說,她過去一直認為,中文、英文最重要,一定要學好,認為緬甸話學了也沒用,如果母語能是孩子的競爭力,她鼓勵小孩學。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