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南向新世力 發光發熱新住民
阮青河為愛留台 作業員變大學師
  • 標準
  • sdg

阮青河為愛留台 作業員變大學師

2018-06-26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從漂泊移工、嫁為台灣媳婦,到拚上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班,「跨域」的經歷讓越南籍的阮青河熟稔五種語言,她對語言文化的重視,無形中傳承給下一代。

阮青河大學畢業後,隻身到高雄科技廠當工廠操作員,本只打算待幾年,卻因結識熱愛越南的台灣老公陳皇岐而留下。

台灣人對越南認識淺薄,陳皇岐鼓勵妻子為家鄉發聲,阮青河重拾書本,奮發考上碩士、博士,到大學教越南文,在家也身體力行教導孩子講越南話。

阮青河說,許多外籍母親對孩子講家鄉話,就被厲聲禁止,幸運的是,婆家從不干涉她;反倒是講閩南語的阿公試圖用彆腳中文與孫子講話,夫妻倆要阿公別勉強,大人講不好、孩子也學不好,每個人用最熟悉的語言,孩子吸收最多。

一家子生活像大熔爐,孩子還在襁褓中,就聽越南兒歌及台灣童謠入睡。讀床邊故事時間,可選要聽越南故事、還是台灣故事;跟阿公撒嬌,閩南語自然脫口而出。

上小學後,課業壓力重,阮青河怕孩子排斥,不採填鴨教學,隨時拿起紙筆,教孩子認幾個越南單字,家裡擺越南書籍,「小孩大腦就像翻譯機,轉很快。」重點是不要讓學越南文變負擔。

為了做研究,阮青河每年暑假赴越南田野調查,趁機帶兒女回越南外婆家,飛機一抵河內機場,就把兒女交給爸媽,整整二個月一定要講越南話,「不講就沒飯吃了。」

有人說,多會一種語言是多一分競爭力,阮青河說,十年、廿年後進職場越南文能否派上用場,還是未知數,重點是將一把開啟家族情感交流的鑰匙,放在子女手中,能和外婆姨舅溝通,感受親人的愛,就是最大財富。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