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南向新世力 現況與問題
火炬計畫上路兩年 是「煙火」還是「火種」
  • 標準
  • sdg

火炬計畫上路兩年 是「煙火」還是「火種」

2018-06-26 聯合新聞網/記者林巧璉、賴香珊、余佳穎、陳雅玲╱連線報導

走進屏東縣鹽埔國小,教室裡學童望著台上的母語老師,說著中文,夾雜著聽來似曾相似,又帶點陌生的語言。這天上課的講師是好好婦女協會的工作人員謝莉莉、胡清嫻,她們來自印尼和越南,在台灣最南端落地生根。

內政部移民署前年三月起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由各縣市政府選擇轄區內小學新住民子女學生人數超過一百名或超過十分之一比例者,列為新住民重點學校,辦理新住民家庭關懷訪視、母語學習課程等工作。計畫上路兩年多,實際落實到各縣市,成效如何?

好好婦女承辦多所屏東國小火炬計畫課程,但好好婦女協會主任蔡順柔坦言,「我最難過的是火炬計畫的經費本來可以讓學校聘請姊妹在學校做事,培訓她們的能力,但根本沒學校這樣做。」

好好婦女協會找新住民當協會成員,他們不論當講師、通譯、跟政府討論案子已可獨當一面。提到火炬計畫,「想談多元文化,卻不從姐妹的基本能力培訓起,火炬計畫將成為異國服飾和美食的展示舞台而已。」蔡順柔認為,關鍵在學校不夠積極。

但學校態度消極的關鍵原因,恐也出在火炬計畫「核銷過於僵化」。

台灣姊妹會南部辦公室主任賴梅屏直言,有些學校只想「輕鬆辦」,如母親節就邀請新住民穿自己國家的服飾走秀。「有的學校不想辦課程培訓,因為培訓時間長,報帳相對複雜。」

新北市有全台最多的新住民學生,也是唯一在教育局底下設有「新住民文教輔導科」的政府機關。但即使資源多,許多學校仍傾向舉辦「煙火式」活動。

「坦白說,新住民媽媽要上班,能當志工的人數不多,有時各國料理也只能讓台灣媽媽一手包辦。」新北市一所校長坦言。

南投縣內有不少新住民,但火炬計畫執行成效各校褒貶不一,甚至還有學校「婉拒」申請。

為何給錢還不要?原來火炬計畫申請通過後,須依關懷訪視、母語學習、多元文化講座等辦理項目逐一辦理,立意良善但經費細目使用規範嚴格,無法依學生興趣去增減學習項目,也傳出有學校花不完請附近學校幫忙「消耗」。

南投北山國小半數以上都是新住民子女,是縣內火炬計畫的重點校。該校教導主任莊詩怡說,火炬計畫限制核銷的項目嚴苛,但新住民不分平假日都要農忙,親子活動參與率偏低,執行成效不大,但還是要辦;有些學習回響不錯,想延續進行卻可能因該筆經費已用畢作罷。

火炬設下家訪目的,在於了解新住民的生活狀況,適時引進社會資源,但理想卻碰上現實的結果是,「但許多老師,尤其在偏鄉的老師,下課後就要回到市區的家,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再去家訪,非常可惜。」蔡順柔搖了搖頭。

此外,校園欠缺東南亞語言師資,新住民沒受過專業教學訓練,想開設印、越等語言課程卻沒師資,而學生學習母語意願低落,都讓成效大打折扣。

火炬計畫走了兩年多,到底是培育了可長可久的火種,還是一閃即過的煙火,還有待檢驗。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