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山林保護 土地復育
日本篇/無農藥減農藥復育農法 豐岡白鸛再現
  • 標準
  • sdg

日本篇/無農藥減農藥復育農法 豐岡白鸛再現

2018-03-29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侯俐安/日本採訪

下過雨的早晨,人們興奮指向田間,白色身軀、黑色飛羽,傳說中「送子鳥」低空飛過、展翅身影倒映在剛插秧的水田,遠方幼鳥正在學飛。牠是東方白鸛,更是豐岡市鳥,兒時追逐白鸛的趣事,是豐岡人聊不完的話題。

大量生產棲地消失

很難想像,這片生機盎然的城市,曾因大量生產、過度使用農藥,讓象徵「幸福」的白鸛,消失長達十八年。

豐岡的農業背景,是台灣、日本在戰後共同的縮影,為了跟上經濟產業現代化的腳步,農業工業化、勞力機械化,以大量的農藥化肥追求產量時,卻忘了顧慮環境負載力。土地被當成大型生產機器,最後土壤貧瘠、生態消失,糧價面臨瓶頸、農村人口流失、農地逐漸荒廢。

先進縣市及農民早在廿年前開始尋找對環境友善的農業生產方式;一九九九年,農林水產省制定「有關促進導入持續性的農業生產方式法(簡稱持續農業法)」,如無農藥、減農藥或縣市政府訂定生態農法,取得認定者可享優惠,並獲政府呼籲消費者、食品產業一起支持。日本農地常可見「Eco Farmer(生態農業者)」標註。

豐岡走在最前頭,為了復育白鸛,豐岡以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尋找讓人、農業與生態環境共存方式,也是日本經典的「里山」案例。

" name="567536.jpg.jpg">

尋找人鳥共存方式

時序回到一九七一年,最後一隻白鸛死於豐岡,登上報紙。第一任豐岡市白鸛共生課長佐竹節夫回憶,大量使用農藥、砍伐築巢的松樹,讓無處可居的白鸛,體內累積龐大農藥毒物,蛋殼更因過薄無法孵化,終究逃不過滅絕命運,「讓白鸛重回豐岡天際是市民共同的願望」,但如何找到白鸛與人共存的方式,提升農民生計成為必然的環節。

豐岡早在一九六三年啟動人工孵育,直到一九八九年第一隻白鸛孵育成功,整整耗時廿六年。二○○二年,豐岡成立東方白鸛共生部門,總領農業、經濟與教育,並設計專屬農法。二○○五年,為了一隻過境停留的白鸛,縣市合作耗資上億,買下一塊正要整頓為大型農業區的戶島溼地,保存為白鸛棲地。

同年,第一隻復育的白鸛野生放飛,那一天,代表的不單純是稀有鳥類回到野生環境,而是豐岡市準備好迎接牠的環境。

567534.jpg.jpg

無農藥的附加價值

豐岡市役所主查宮垣均解釋,「白鸛復育農法」採無農藥及減農藥生產,後者減少七成五農藥用量、使用單一病蟲害藥物,避免複合式農藥過度傷害生態;水田必須維持水位,留給蝌蚪、青蛙生存空間。「當自然恢復平衡,病蟲害自然少了」,農民森垣哲男說,復育農法讓工時減少、收入增加,還換來健康及恢復生態的附加價值。

農民樂行生態農法

「有機太嚴苛,農民更樂意維持政府有保證的生態農法」,豐岡農協崛田和則說,當年走遍豐岡、挨家挨戶說明,只有五人參與,當地農民觀察了五、六年,發現農法不困難,人數才明顯成長,如今市內已有二○四人;白鸛米不僅在日本近五百家超市銷售,也成為當地學童營養午餐。

去年調查,豐岡的天空已有一百六十三隻白鸛;今年春天迎接十隻白鸛幼鳥誕生。戶島濕地代表佐竹節夫說,「四十多年來,政府、農民與市民,微妙的三角關係困難重重,但為了堅持這條路,政府扮演較強勢的角色。」

567535.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