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山林保護 生存空間
台灣篇/流域治理 喚回大甲溪的溫柔
  • 標準
  • sdg

台灣篇/流域治理 喚回大甲溪的溫柔

2018-03-29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江睿智/調查採訪

二○○八年九月十四日晚上,辛勒克颱風來襲,大甲溪水暴漲,后豐橋斷裂,坐鎮在中央防災中心的內政部長廖了以接到正在趕往災難現場的交通部長毛治國來電,毛治國表達「請辭負責」;廖了以也回話:「我會扛起責任。」

三個月後,監察院以對河川管理不確實,彈劾經濟部水利署。后豐斷橋事件的責任歸屬,凸顯國土防災與整治責任涉及多部會權責與合作。

大甲溪曾是台灣最美麗的河川之一,九二一後,大甲溪下游因地質改變,河床抬高,河道隆起;上游有很多崩坍地,豪雨夾帶土石崩下移,河床嚴重淤積,沖刷得更厲害。

來到谷關溫泉區,曾經整片河床堆上厚厚砂石,令河谷窒息,砂石更曾推倒岸邊溫泉飯店。而今,經過水利署整治,終於回復一灣河水流經谷關橋的畫面。

能喚回大甲溪一點點美麗與溫柔,要歸功於流域整治。一條河的治理,牽涉跨單位權責,上游山坡地由林務局整治,野溪治理屬水保局,河道及兩岸安全是水利署權責;大甲溪還有台電發電廠,兩岸區域排水則是地方政府管轄,下游汙染還牽涉到環保局。

過去是各單位依權責,決定預算執行順序;而今中央政府先選定大甲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濁水溪等五條河川治理,採行「流域治理」,亦即以整個流域同步治理,由水利署擔任技術幕僚,從上游做到下游,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單位權責,合力治水,最後報呈國發會核定。

從國土保安到國土規畫,若各級政府沒有合作精神,回歸到專業規畫,組織再怎麼改造,國土亂象難以消弭。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