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山林保護 海的哀愁
換個思維 保護大海
  • 標準
  • sdg

換個思維 保護大海

2018-03-29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曾宛琳/調查報導

美麗海岸變成消波塊、堤防、垃圾堆和荒廢的漁港,應該怎麼辦?

學者專家和環保團體多認為,對海的恐懼,是造成我們海岸面目全非的一大主因;未來政府優先要做的,應該是思考怎麼讓民眾知海、愛海、然後願意主動加入保護大海的行列。至於已成的事實,現已難以改變;不過還在丟消波塊的海岸,還在疏浚的漁港,政府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思維;或者,就比照目前多數歐美國家的做法,乾脆把它還給大自然。

海岸在後退?其實有消有長

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廖振順說,我們對海,最大的恐懼就是海岸在後退,國土在流失。但事實上,他從2007年透過google earth觀察,海岸線其實有消有長;整體來說,台灣在板塊擠壓拉升及河沙下流堆積之下,國土是在增加而非減少。然而,由於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後退的海岸線上,為了搶救國土,於是一塊塊消波塊就「咚咚咚」丟進海裡。

海洋這一課 先學放下恐懼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說,小學到國中,課本教我們有關海的,只有一課,就是「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它造成很多國人下意識中,對海洋有著深深不安感,然後一切作為都是採取對抗方式。

事實上,面對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企圖改變他;因為只要人工一動過,就「沒完沒了」。就像消波塊,工程界很多人認為可以擋住海浪侵蝕,但就他實際觀察研究,消波塊只是「心安」,未必有效;反而有13大缺點,包括造成海水升溫、破壞生態、滯留垃圾等。該還給大自然的 就還給大自然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也持相同看法;他說,「我們跟大自然要一塊地,大自然也會要回去一塊,而且會加利息的要回去」,黑潮基金會主任賴威任則建議,政府也許可思考比照處理危險山坡地的方式,處理海岸後退問題。

他說,面對無情土石流,很多政府官員已經知道不能硬拚,該還給大自然的就還給大自然,對於居民則用「以地易地」方式,面對危險海岸,我們是不是也可選擇此一方式讓民眾搬到安全之地,而不是一直丟消波塊擋住大海。他說,政府也許可以算算,以地易地也許比無止盡的消波塊更省錢。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