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歲裁縫師傅洛夫,裝扮時髦、左耳掛著自己設計的耳飾,在時尚工坊擔任領班的他,對退休生活早有規畫。自學徒就開始工作,洛夫在勞保(德國公共年金GRV)累積有四十年資,他儲蓄、買儲蓄險,一個月保費總計要繳約三百多歐元,「是有一點負擔,」他皺著眉頭說。求世代公平 大降替代率買私人年金 政府給補助
俾斯麥也沒轍?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一八九一年建構世界第一個社會保險年金制度,成為德國社會團結的基石,俾斯麥模式更成為工業國家效法典範。在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市場變動時代下,德國引以自豪的俾斯麥模式正受到嚴厲考驗。
俾斯麥首創 社會年金制
他自嘲,德國退休金,「少到死不了,多到過不好」。「我相信還會愈來愈少,」計畫在六十六歲退休的洛夫盤算,「我相信德國政府不會倒,不致領不到,但德國的退休金會愈來愈像美國,光靠政府那一部分是不夠的,必須要規畫別的。」
每年收到德國政府通知他勞保繳了多少保費,預期退休可以領多少錢,洛夫會看一下,但只能看看;「因為計算基準是按目前收入水準、並工作到退休,但實際上的收入是有可能改變,」洛夫語氣中透露出對就業不穩定的一絲絲擔憂。
「少到死不了,多到過不好」的退休金,可說是當下德國人共同處境。自從一九八九年後,人口老化明顯,以及德國統一後東德大量退休潮,勞保被迫展開一系列改革,包括調高保費、抑制給付;其中,二○○一年年金改革,在「世代公平」呼籲下,德國人退休金發生重大改變,給付的所得替代率由過去七成降至五成以下。
德國聯邦年金保險局研究員賽勒表示,若年金制度不改革,預估勞保費率在二○ 三○年高漲至百分之四十一點七;歷經一九九二年、二○○一年、二○○六年改革,二○三○年費率將可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一點八水準。事實上德國近年就業市場好轉,繳保費的人多了,目前德國勞保費率依法調降至百分之十八點九水準。
回溯德國二○○一年年金改革,為世代公平,控制保費上升,並調降勞保給付水準,所得替代率直直落,並自二○一二年起延長退休年齡至六十七歲。賽勒指出,年金給付每年依公式調整,公式與扶養人口比率、退休人數連動;若退休時,扶養人口比上升,給付自動減少。
依照規畫,德國勞保所得替代率二○三 ○年降至百分之四十四點七。目前二○一二年德國標準年金(未扣掉醫保)為一千兩百六十六點三歐元(約合新台幣五萬元),所得替代率約為百分之四十五點五。
為彌補法定年金所得替代率下降,當時德國勞動部長李斯特(Walter Riester)提議,建立強制性的私人年金體系,但遭到各界抨擊,之後轉型為「李斯特年金」,亦即由政府提供現金補助及免稅,鼓勵民眾買私人年金,保障退休後的經濟安全。
一柱年金制 改成多柱式
此外,德國開始強化企業年金,早期由雇主全額負擔保費,但在年金私有化的思潮下有所改變,「有愈來愈多的是勞工自己負擔,將加班費轉成企業年金保費,」賽勒表示。德國政府對於勞工自提保費,提供免稅措施。
在德國傳統俾斯麥模式下,過去德國人退休保障主要依賴公共年金(勞保);德國年金改革至今,年金制度由「一柱式」轉變為「多柱式」,第二柱為「企業年金」,第三柱為「李斯特年金」。
簡言之,而今德國年金制已轉換為公私混合制,對這一代德國人來說,要繳勞保保費,還要自掏腰包購買私人年金。
令人關心的是,年輕世代將從新制度受惠?德國工會總會(DGB)主管年金議題發言人諾伊曼直言,年輕世代要繳勞保費,還得自己買李斯特年金,負擔加重。
廿四歲的屈納,現為社民黨柏林黨部青年黨團團長,他說「我們這一代,mini job(迷你工作,指月薪低於四百五十歐元)和低薪工作太多,難以符合領取全額年金的年資」;「就業市場要先改革。」
卅一歲物理學博士馬漢寧,他買了私人年金,每月存兩百三十歐元,加上繳勞保、和企業年金保費,他一個月要繳約六百五十歐元保費。「誰叫我們是倒楣的一代!」馬漢寧無奈地說。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