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食物銀行 建言與願景
不爭勸募金 食物銀行「把隱性浪費變資源」
  • 標準
  • sdg
  • sdg

不爭勸募金 食物銀行「把隱性浪費變資源」

2018-03-28 聯合新聞網/記者陳宏睿/專訪

「食物銀行把浪費變資源,而不是讓民眾多捐款!」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投入食物銀行的經驗豐富,該會總幹事陳玠甫說,食物銀行跟其他社福團體最大的不同在於,食物銀行不跟其他團體爭奪「勸募金」,反而把重點擺在「如何讓社會上的隱性浪費變資源」。

待用餐的愛心蔓延,全台響應,每天都有新的餐廳加入待用餐的行列,但陳玠甫接受本報專訪時,也提醒待用餐的執行效率;他說,雖然台灣人的待用愛心滿溢,但是待用餐如果找不到受眾,多一份的愛心,就是多一份的浪費。

政府若立法支持 超市即期品成龐大資源

「找不到人給,愛心就是浪費!」陳玠甫說,像賣商品一樣,各個社福團體都有清楚的目標群,知道團體勸募的善款,該買哪些物資送給哪些民眾,但待用餐廳接受了民眾愛心,要先清楚掌握食物往哪裡去。

他觀察,作善事的民眾、捐的善款,已呈現長期下滑的走勢,因此「想做善事,何不回歸簡單,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交由社福團體整合。

他指出,台灣的食品業成千上萬,超市裡有數不盡的商品將過期,而這些「即期品」,往往變成顧客不買、業者亂丟的垃圾,但其實即期品如果有政府立法支持,將會變成龐大的社福資源。

他認為,台灣人對於即期品的概念過於混淆,其實即期品可分為「影響口感(能吃)」、「影響健康(不能吃)」兩種,如果政府能立法,建立業者把即期品捐出給社福團體的機制,那麼社福團體即使募不到金錢,但仍能幫助弱勢「吃得飽飽的」。

把浪費變資源 才是積極的「利用資源」

「每天台灣社會浪費的食物,是龐大的隱形黑數!」陳玠甫說,其實勸募金錢、食物,都只是消極的「創造資源」,但如何把浪費變成資源,才是積極的「利用資源」,政府應帶頭立法,對業界、社會都有示範作用。

愛心不能被利用 即是一種浪費

他建議,食物銀行專法有其必要性,可針對兩個大方向研議,第一、即期品的官方認定,哪些能吃、不能吃,吃了以後影響健康的處理方式,善意的捐贈者需立法免責;第二、捐贈可讓企業、民眾抵稅,哪些能抵、不能抵,畫分清楚,讓社會有法可依循。

陳玠甫也提醒,目前許多餐飲店家推動待用餐,但要小心先解決「資訊不對稱」、「公平正義」的問題,當店家紛紛加入待用餐廳時,要先協助弱勢者知道哪裡有待用餐可領,當有民眾上門要待用餐時,餐廳更留意公平問題,適度評估給誰或不給誰。他還說,餐廳業者不要把待用餐當成餐廳廣告噱頭,否則愛心不能被利用,即是一種浪費。

●你想參與 可這麼做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
接受捐款與物資捐贈,需求物資包括麵包、白米、麵條、麥片、奶粉、棉被以及女性生理用品等。

劃撥捐款帳號:22727219
戶名: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線上捐款網址:http://www.foodbank-taiwan.org.tw/
電話:02-27849594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