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自己的年輕。」12月15日下午,在慈濟基金會主辦的「Fun大視野·想向未來—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成果發表會現場,「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在報告尾聲,這樣鼓勵在場青年。
對他而言,想做公益不只是想像,而是可以在想像過程中實踐,完成屬於自己的夢想。成瑋盛大學時從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休學,當時是少年警察隊認證的社區高風險少年,被認爲是「社會的阻力」。
後來他跳出當時的朋友圈「出去闖」,卻發現無法改變身邊把「黑社會當理想」的朋友們。於是創辦「逆風劇團」,帶領超過50位來自雙北市青少年中心、機構、感化院的非行少年們,經過一年的劇場藝術培訓,編寫以自身經驗為藍本的劇本,在各個校園出演反毒劇。
劇團裏曾有10個混過幫派的少年,現在6個回到學校,4個有了穩定的工作。劇團共吸納了超過100名非行少年,成瑋盛幫助他們成爲「社會的助力」。
創辦台灣病友年輕社群「我們都有病」的Ani也發表成果,在罹患淋巴癌三期之前,Ani並不瞭解重大疾病已經年輕化的趨勢,也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對「年輕病友」缺乏認識、難以同理等困境。
2019年一整年,「我們都有病」社群舉辦6場知識型病友講座、3場公益型病友聚會、1場病友音樂會等,超過500名病友參加。報告最後,Ani說:「重要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病友面對重大疾病的勇氣」。
在發表會上,滿是熱情、活力和創意的年輕人,對教育議題特別感興趣,像是「玩轉學校」致力用「議題式游戲」培養兒少的關鍵能力,「城市浪人」舉辦流浪挑戰賽,鼓勵台灣青年跨出舒適圈,探索自我,而「IBU部落共學團隊」來到原鄉部落,完善在地的兒少成長支持系統。
有的團隊聚焦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梨理人」致力於打造高接梨的棄物創生、「神魅設計」通過工業設計讓舊物新生、「織布工藝工作室」聚集未就業婦女將廢棉絮回收再利用,還有的團隊如「湛」創新研發海洋垃圾回收器,用自身行動維護海洋環境。而「好食機」則通過食農職人培育計畫,打造台灣第一個食農職人養成中心。
「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今年3月正式啓動,總獎助金1200百萬元,共吸引全臺218組團隊提案,最終共錄取10組團隊,各團隊經歷10個月左右的培訓,包括75次業師會面、10堂專業培力課程,以及多方人脈資源鏈結與陪伴,實踐創意計畫。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