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物 願景行動者 環境
舊衣拼出新生命--林書寧的「大書」製衣  為需要而製作
  • 標準

舊衣拼出新生命--林書寧的「大書」製衣 為需要而製作

2020-09-03 記者/李欣澄、梁玉芳

林書寧的朋友都叫她「大書」,這也成了她在花蓮創業的招牌:「大書工作室」。這是間「舊衣改新衣」的裁縫鋪子。在她手中,不再穿的衣服,拆了再拼接,成了用記憶編出的作品。每一方寸,都有故事──由舊衣中挑出合拍的布塊拼成落地窗簾,是斗室裡最美的立面,也是主人用來提醒自己別再亂買的大型提示;過世父親的舊衣,拼縫成工作圍裙,伴著接下父親棒子的女兒夫妻延續家業。

曾在服裝業工作的大書說,我們生活中所接觸的物件有百分之八十都由布製品組成,製造過程耗費了大量資源,但生命周期超短,一下子就褪流行;塞滿衣櫃後,最終成垃圾。如今成為「改舊成新」的裁縫師,大書說,也是對過去的反省。

林書寧是服裝設計科系畢業,曾在服裝公司工作,厭煩了不斷推陳出新的商業模式,十多年前從台北離職,回到家鄉高雄,待過咖啡館與書店。有次到花蓮打工度假,就愛上了。但如果要留在花蓮,總得有工作可以維生,所以她拾回最擅長的服裝設計專業,成立了「大書工作室」,一家提供客製化的舊衣重製的小店。

循環經濟的日常實驗

8466265.jpeg.jpg

在花蓮市區的大書工作室牆上掛了她的各式作品,都是以舊衣拼接碎布製成的面紙袋、便當袋、杯墊。「好的設計,是可以再次循環使用。」大書說,她到花蓮後,物慾很低,不像上班時得靠逛百貨公司血拚紓壓;生活物件也常是以物易物而來。工作室裡的工作桌、桌椅都是朋友用不著後送她的,所以每張長得不太一樣。名片設計是她用布作品和設計師朋友交換來的。大書在日常中實驗永續的各種可能。

林書寧說,原本她還顧店,後來發現不會有過路客,就乾脆閉門,成立臉書專頁,採預約制,她得了大自由。甚至客人不用遠道而來,網路溝通就行。大書有了許多不曾謀面的忠實顧客。大書工作室已邁入第六年。

在這個當季新衣,網路下單、隔日到貨的時代,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可以嗎?林書寧說,第一、二年比較慘澹經營,但加上作品在其他店寄賣,還可以平衡。如今客源穩定,也接各式活動的大型拼布作品,還為自學的孩子開設縫紝創作班,有趣且有成就感。「現在最想幫一輩子沒拿過針線的歐里桑們,開個男性女紅工作坊!」

有自律 才有自由

她也提醒想為理想創業的朋友:沒有老闆的日子,想休息不用請假,工作節奏靠的是嚴謹的自律,「完成自己規定自己的事」,不能輕易說「明天再做好了」,有自律才有自由。

她在臉書粉絲頁「大書studio」記錄每件作品的故事。有次她徵求大家用不到的舊衣,竟海嘯似地收到共計超過兩百件。大書將衣服清洗、拆解、分類後,發現多數衣服都含了過多的化纖材質。大書堅持只改由棉、麻、丹寧等天然材質的舊衣,拒絕化纖,因為雨衣似的料子「穿了也不會舒服」。

林書寧說,她最想做的事是幫大家整理衣櫃,把那些已經不能穿卻又捨不得丟的物件,加以改造,讓人能繼續使用。

每件改造作品,都是故事

「都是對物件有情感的人才會來找我,每個改造背後都是有故事的。」因為如果用金錢衡量,改舊不如買新划算。

大書的手機相簿及臉書,有著各種改裝前後的對比圖。大書在做的事情,像極了繪本《家傳被》,故事描述一條顏色鮮艷混搭的被子,這條被子並不普通,它是集結主角家中成員的舊物所拼湊而成:媽媽的頭巾、爸爸的襯衫、阿姨穿過的睡衣和圍裙等,富含深刻記憶的舊物被精心縫製成一床被子,從母親的手裡傳遞給女兒,再傳給女兒的孩子,於是有了溫度、回憶也將永不被丟棄。

8466263.jpeg.jpg

大書縫補的是現代版傳家被。有女孩在父親過世後,與老公回花蓮老家,準備接手父親的大理石工廠,女孩抱著父親的一箱衣服來找大書,儘管衣服上有汙漬,女孩仍希望大書能將爸爸的衣服,製成她與先生的工作圍裙。大書把將近20件的舊衣服,做成兩件圍裙,讓女孩與先生在工作時,覺得爸爸還在身旁。

準備結婚的女兒,拿著媽媽當年結婚的旗袍,請大書修改成自己可以穿的版型。媽媽捨不得丟棄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時的運動衣,找大書想辦法。大書把運動衣改成鞋袋與小包包,讓小男孩能繼續帶著上學。

8466264.jpeg.jpg

曾有未曾謀面的客戶,寄放一箱的舊衣給大書,不急著要大書修改,就先放著,信任大書的修改決定。一名快30歲的男性還穿著18歲時的夾克,袖口、領口都磨損、變色,但他不願棄。男孩問大書:「還有救嗎?」林書寧明白他對舊夾克的依戀,她找了相似色塊的布料,縫綴在破損處,成了一件新的外套。

修補舊衣也可以很創新。大書幫上小二的小女孩,把夢想中的衣服,用舊布拼接出來。也把客戶子女的畫、過世的狗,拼在圍裙上。 潑到漂白水而毀容的襯衫,大書以手工刺繡,用三種顏色的絲線一針針蓋在變色處。她說:「手繡很療癒。」

捲動大書的臉書,就像看一幕幕家族圖文故事。「孩時記憶的紗布巾材質,是母親為新生兒準備的第一件上衣;這款交叉衣服款式是醫院提供的病人服。客人為即將出院的母親訂做一套紗布巾交叉式布袍。客人說,媽媽已經無法好好享受美食及旅行了,就讓她穿得舒服一點,母親辛苦一輩子,都捨不得對自己好。」

林書寧說,每次聽完故事,就像參與了家族情感的補綴,衣服該怎麼做,也就自然成形。

有意識地生活

她說,近日整理工作室筆記時,發現多年前記下的話,就是大書工作室無形的指引:「好的設計是可以再次循環使用的設計。」大書以此自許,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人們在「消費─丟棄─再消費」的牢籠中迷失了方向,大量物品尚未發揮作用已淪為垃圾。

「為需要而製作」是大書工作室的精神;「有意識地過生活」是林書寧創立大書工作室最大的體悟。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