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共好 慈濟基金會 倡議&行動
通通捐出來!台灣青年讓二手袋告別囤積命運
  • 標準
  • sdg

通通捐出來!台灣青年讓二手袋告別囤積命運

2018-12-18 聯合報/記者章凱閎╱即時報導

每個人的家,都有一只塞滿塑膠袋、紙袋的櫃子,且減少的效率往往遠慢於增加速度。一群上班族、學生志工展開「Ubag」計畫,號召民眾捐出閒置袋子到全台90間合作商家,估計每個月有7千個二手袋能回收再利用。

慈濟基金會去年起發起「青年公益實踐計畫」,Impact Hub Taipei(社會影響力製造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等單位擔任合作夥伴。首屆計畫有245組社創團隊報名參賽,最終選出10組優勝者,今天是成果發表會。

獲獎專案「Ubag」的成員、台大地理系學生林軒佑說,台灣人平均每日使用2.7個塑膠袋,相當於全國每年180億個。隨著國內環保意識抬頭,愈來愈多民眾渴望活化利用一次性用品,8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志工,開始媒合環保商家與愛心民眾,讓資源對接。

林軒佑說,商家類型多元,各自需求也不一,例如書店只收A4大小的紙袋,洗衣店則偏好容量大的不織布袋。計畫上路一年多,有來自15縣市的90間商家響應;且部分店家表示,二手袋供量超乎預期,已全數替代店內使用的購物袋。

本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慈濟基金會除了挹注獎金,也媒合業界專家擔任獲獎團隊導師。Ubag專案顧問、「Inspiring Impact」創辦人陳秀涵表示,環保行動平台,雖沒有具體產品,卻擁有「通路優勢」,可開發異業合作的機會,經營綠色消費生態系,而每一位捐袋者,就是潛在客戶。

另一個獲獎團隊「健康盟」,則讓醫院候診間,成為醫療教育的基地。共同創辦人王文利、趙軒曾在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服務,巡迴各鄉鎮進行衛教宣導,卻成效不彰,主因是知識門檻高、民眾有聽無懂。

趙軒回憶,主持課程的醫師,簡報上是國外學術論文,又不時吐出專有名詞,台下阿公、阿嬤聽了一頭霧水,卻也不敢發問。也曾有牙醫師,為了警惕民眾勿延遲就診,貼出牙齦潰爛的血腥照片,「怕痛的人看了快嚇死,更不敢來看診。」

為了讓民眾「秒懂」生硬的醫學知識,「健康盟」聘請動畫師,製作超過百部衛教動畫,包括牙線的使用方式,以及手術後的傷口照護等,平均觀看數破萬點。

「健康盟」目前已與全台逾30間醫療院所合作,在候診間放映活潑動畫,落實「預防勝於治療」。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現場也宣布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起跑,盼第一屆獲獎團隊成為典範,帶動更多青年做公益,提出改變社會的好點子。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