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天一線的遼闊沙灘上眺望漁場,腳踏蘊含日曬熱量的土地,任憑風中鹹味灌入鼻腔,又被海潮聲牽引放鬆全身,眼皮再過幾秒就要自行闔上;此時導覽員鼓勵大家打起精神,準備先回室內休息,親手觸摸待會要吃下肚的生鮮。
讀完這段敘述,若你起了「好想嘗試看看」的念頭,其實你已落入以海洋保育為經營宗旨的「洄遊吧」團隊精心雕琢的節奏裡。
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形容,這是一場潛移默化的生態課程。
漁村變民宿村 但海洋子女從未遺忘
這堂課的教室位於花蓮七星潭,雖然名字裡有個「潭」字,但七星潭其實面對著太平洋,八十年前狀似北斗七星的「真・七星潭」則被填平蓋了空軍基地。
當時不得已遷徙的遺民們為紀念故鄉,決定把七星潭(Malongayangay)一名帶來原先叫作月牙灣(Cikatingan)的海灘上,如今成為目前最為人所知的稱呼。
在七星潭逐漸取代月牙灣的年歲裡,台北人黃紋綺經常來海邊陪家中長輩,又被同樣住花蓮的表親們帶去上山下海,過暑假就像參加一場自然夏令營。
接著她上大學讀海洋、碩士讀管理,人們逐漸遺忘月牙灣,小漁村也成了民宿村,原先居民賴以為生的「定置漁場」現今僅剩三家業者仍在經營;其中一名頭家便是黃紋綺的親戚,而她沒有忘記外婆的月牙灣。
「想要回花蓮創業,其實最剛開始的動機是不甘心,不甘心被說『搞保育的』活不下去。」黃紋綺的學歷很漂亮,七、八年時間都在國立中山大學研究海洋,也曾為學術計劃出國考察歐美港都,研究生涯未減弱她對環境的關注力道,甚至越發強烈,想著該如何結合所學與理念。
但「搞保育」的確無法發大財,漁業是比農業更封閉、極度倚賴地緣關係的世界。黃紋綺也形容,台灣是一座只有海鮮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的島嶼。
面對這些困難,她決定反其道而行,以「海鮮」引起顧客對「海洋」的興趣。
她決定 用海鮮喚起對海洋文化的認同
黃紋綺觀察到,台灣人普遍嗜魚又喊不出魚名,對海洋的認識止步於玩水,「這樣太可惜了。」她多想讓大家都享受到自己回憶中與海共生的快樂,於是洄遊吧的服務分為三大類型:美食、平台與體驗。
他們架設網購通路出售七星潭海域撈捕鮮魚,附上產地履歷與烹飪教學、生態保育文宣,產品皆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編製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為標準進行篩選,僅提供綠燈(建議食用)魚種,排除有生存危機、體型過小、尚未性成熟的個體,營利歸營利,捍衛保育核心價值仍絲毫不得馬虎。
體驗則包含漁業知識課程、淨灘,以及一定人數提前預約才可成團的出航導覽。
讓遊客親眼看著漁船在近海工作,甚至將漁獲拖曳上岸,不久後即刻變成料理端上桌,享用前還先上了一場食魚課程,接著接觸在地文史與環保議題。用樂趣勾引遊客,喚醒他們的情感,最後轉變為對七星潭的關注。
「我們的淨灘也不是單純帶著大家撿垃圾,是一場『地理』體驗。」黃紋綺強調,海洋不只有美景、美食值得人探索,其實每段海岸都有其特色,它的好與壞都必須被看見,她希望能進一步為海岸勾勒出更多元的風貌。
例如七星潭是知名風景區,海灘垃圾以塑料、菸蒂為大宗。洄遊吧帶領學員淨灘時,會一併講解垃圾來源,解析它們為何出現在此。將「思想」灌入這場「行動」中,最後再清洗可再利用的安全回收物,放進手工肥皂裡當裝飾品,讓參與者有成就感。
返鄉青年勇闖漁業世界 翻轉高齡化與觀光化
如此營運逾三年,合作夥伴從親戚擴展到整個七星潭地區,東昌、朝金、嘉豐三家漁場共五組定置網,再加上數十位漁工。洄遊吧的年輕人們已在高齡化漁村裡扎根,一切看似順利,過程可沒那麼簡單美好。
「定置漁法」的特色是守株待兔,先任憑洄游中的魚群自己游入網中,漁民再收網捕獲,這早在日治時期便常見於台灣近海。而一整組漁網還可細分成垣網、運動網、箱網等部位,每張網子的孔洞設計、作用不同,尚未成熟的魚甚至可直接鑽洞離開,因此比當今主流的「拖網漁法」更富保育概念。
至於一組漁網則需十六人看顧,八人駕著重量在二十至五十噸的CT3漁船出海,由船上最老江湖的漁撈長負責觀察海流與魚群,掌控收網時機;岸上另外八人負責補網、修機具、整理漁獲,一但漁船收網,他們便要衝上木筏將魚群拖曳至岸邊,再開著推土機接手運貨。
簡單來說,這是極需經驗的手工業,漁工們個個是職人。
但問題還沒結束,剛開始向漁民進貨時,她硬著頭皮向對方提及保育需求,搬出資料要求「這隻還沒長大、這種抓太多了,不能賣。」當然換來一陣白眼。
幸好返鄉青年鍥而不捨的覺悟逐漸被眾人看見,漁民自知定置漁法宛如夕陽產業,一輩子與海共生的他們也最明瞭海洋生了病,非改變不可了。於是開始主動幫忙篩選魚貨,有些人成為洄遊吧的課程講者,或在海上協助定置漁網的觀察行程。
黃紋綺分享,她舅舅原本面對訪客,一句話都不敢講,手寫了十幾張A4講稿帶導覽,活動開始前還先灌 啤酒壓壓驚;現在已能充滿自信的隨口分享捕魚故事,一同接受媒體採訪也不害羞。
只在七星潭還不夠 台灣人都應學習與海共生
夢想終於起了頭,黃紋綺仍在自問,雖然已把海鮮融入成教育的一環,下一步該如何繼續擴大外界認識海洋的管道?
於是在2017年,洄遊吧與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開始合作,對方直接安排花蓮當地的7-ELEVEN門市與洄遊吧共同設計「漁人藏寶圖」和「小小魚達人」兩項專案,也派遣區經理、數十名店長一起研擬活動及受訓,協助洄遊吧串連在地商家,完成跨業合作。
遊客們拿著「漁人藏寶圖」造訪七星潭魚市場、柴魚博物館、四八高地等景點,再回到遊客中心蓋章後,便可到附近門市兌換飲料,目標是讓旅客認識當地歷史,在保育海洋的同時也復興漁村文化,範圍橫跨在地60間商店、4間7-ELEVEN與多家住宿、飲食業者。
「小小魚達人」則前往花蓮市區多家7-ELEVEN門市,講師們帶領孩童在店內尋找以海鮮製造的產品,再進一步介紹這些魚種的生態與特徵,以互動邀請親子了解食魚教育、永續海洋的重要性;今年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更加碼支持洄遊吧,預計將活動移師至台北舉行,提倡「給孩子吃魚,不如讓他們識魚。」
除了各項實體合作外,好鄰居文教基金會也推出「青年深根計畫」輔導花蓮、苗栗返鄉青年進行地方創生,並邀請紀錄片工作者拍攝他們的獨特故事。其中《一起洄遊吧》一片入圍第四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共七項獎項,最終奪得優等影片、永續類優等諸多殊榮。
不計一切分享這份心情 就是她們實踐愛海的方式
洄遊吧目前正職成員共四人,除了黃紋綺擅長管理,還包含教育背景出身、擅長插畫的夥伴,至於上述提到的各項活動文宣,也都委託出身花蓮的青年們負責設計。
從七星潭到花蓮市溝仔尾、壽豐鄉、太巴塱,近年花蓮社區營造蓬勃發展,再加上花蓮出生的網路紅人阿翰及黃大謙,新生代饒舌歌手莫宰羊等人皆把故鄉融入創作中。花蓮正吹起一股新氣象,這陣風不從太平洋吹來,而是在此成長,又從外地帶回養分的青年,自行建構出一條返鄉產業鍊。
目前洄遊吧也接下了花蓮市「海是生活節」主辦資格,將在花蓮境內多個漁港、商港舉辦活動,提倡海洋文化的多元性,現場也不忘提供七星潭捕撈的魚貨,並交給「支持環境友善」理念的在地餐廳煮成料理。
黃紋綺還有更遙遠的目標。
在日本本州、四國、九州三個大島之間有片瀨戶內海,當地海洋居民們和外來藝術家合作,每三年一次舉辦為期半年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對藝文有興趣的參加者必須搭著遊艇周遊列小島,連帶在參訪過程中融入了島嶼生活。
就像七星潭不是潭,洄遊吧也不是真正的酒吧,黃紋綺期望將洄遊吧經營成一個平台,「能讓大家在這裡自由談論海,串聯起不同面向的人。」透過洄遊吧引領遊客接觸海洋,聚集花蓮有志之士一同培育在地生命力,最後創造出專屬於台灣的海洋文化。
洄遊吧即使腳步已穩,搞食魚教育、海洋保育導覽仍不是個發大財的好方法,問黃紋綺為何敢把夢做得如此巨大,她止不住雀躍的說:「就像我很喜歡海洋,希望大家不要再害怕親近它,唯有當人們都學會愛上海洋之時,我們才會開始真正保護它。」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