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物 願景行動者 社會
劉紹華(下)— 在安全之地,不能停止說
  • 標準

劉紹華(下)— 在安全之地,不能停止說

2020-03-30 記者/郭琇真

歧視與汙名彷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DNA ,難以經過後天「校正」,不斷在我們身上長出傷人的利刃。劉紹華說,《我的涼山兄弟》一書出版後,雖有部分讀者翻轉了對涼山彝族(自稱諾蘇人)的印象,但同時也有另一批極端者,反而濫用研究的成果當證據,深化對諾蘇人的偏見。

深受中國教育影響的年輕諾蘇人,則傾向抱持「家醜不外揚」的心態,質疑劉紹華為何不寫諾蘇美好的服飾與文化,卻揭開了他們不堪的瘡疤。劉稱此現象為「中國典型的民族主義玻璃心」,一如這波新冠肺炎,當中國內部有人透露疫情發展多不好,該如何檢討時,總遭海量網民撻伐。

面對這類質疑,她通常這麼回答:「當有人揭發一個真相時,你指控的手指頭不應該指向揭發的人,而應該指向那不允許揭發的背後力量。」

人性本就有恐懼,因而產生汙名與歧視。劉紹華認為,這些不好的人性雖然很難被根絕,但人類應該要懂得反思、警覺,在說話、行為與制定的政策上不斷修正。她強調,這是民主與文明社會該有的基本素養。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避免遭歐美人歧視,有人拿著台灣護照向外國人主張台灣與中國不同。劉紹華說,這時候要堅持國家認同並無不可,但面對種族歧視者,人們憤怒的手指頭應該是對外,而非中國,因為沒有人願意生病,中國人也是受害者。

這樣的現象不只在國際間輪番上演,在台灣島內亦是。二月底確診的第 32 例印尼看護,因為在病房中直播分享隔離生活,引發網友群起撻伐。有媒體還以擠眉弄眼、搔首弄姿等字眼形容該名移工,任平時的歧視心態赤裸裸地躍然紙上。

劉紹華強調:「我們如果不去建立不要譴責受害者的基本態度,這種汙名、歧視會沒完沒了,只是看誰比較倒楣而已。」

更早前令她震驚的是「小明的故事」。2月中,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升溫,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為了解釋要開放長期領有居留證或探親證的陸配子女返台,在記者會上分享「小明的故事」,引發喧然大波。這把火延燒到民進黨內部,隔天衛福部長陳時中斷然宣布取消政策,呼籲國人優先,要當初這些沒選擇台灣國籍的人,自己做好安排,遭外界評為髮夾彎。

決策過後,輿論走向開始追問「小明的故事」究竟從何而來,甚至有人論起,此時讓陸配子女返台就是中了中國統戰的陷阱等。她說,任何事件的討論都須顧及情理法,但在小明事件裡,人們因為歧視、擔憂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封閉了對他人的同理和關懷,「情」的討論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了。

「在做出這麼艱難的決定後,整體社會不是心虛、難過,我們把一個人踢下船了,而是在高談闊論法與理如何有效,這怎麼會是良心全安的事情啊!」

中國不是沒有明白人

歧視與汙名雖然難以讓所有人都「免疫」,但劉紹華仍相信未來會有所改變,因為她曾在中國某地的學校演講中,看見這樣的希望。

當時台下兩百位學生在她分享完涼山愛滋的故事後,不斷詢問究竟該如何解決歧視問題。忍了許久,她後來脫口而出:「一個沒有自主選擇的社會,是無法解決這困境的。」當下她心想,說完這句話大概再也不能來這間學校了。沒想到時間凝結了一秒,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讓她震驚好久好久。

「中國不是沒有明白人。」劉紹華再次強調,他們都是明白人,只是礙於中國政府的約束,很難把心裡話說出來,尤其是習近平上台後這些年,更不可能了。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她不斷收到來自中國各單位的邀請,希望她的觀察能影響更多人。好幾次因為工作忙碌,她很想婉拒,但想到邀請的背後代表一位位有共鳴的讀者,還是決定豁出去。

她總戲稱自己是「遠距陪伴外勞」,要為在中國努力的人們繼續勞動。

劉紹華認為,台灣若要自立,就需鼓舞中國走向民主開放的社會,要達成這理想,雖然關鍵仍在中國內部的自省,但外面的支援在這種輿論高壓管束的時刻也很重要。她說,因為他們的敵人太大了,以至於要在中國堅持做自己的,韌性都很強,且很純粹,一想到這,「我們這些在安全之地的人就不能停止發言、做研究。」

同樣的堅持對向台灣,她不改本色,對公眾直言「武漢肺炎」一詞可能帶來的疾病汙名化,也批判政府拒絕陸配子女返台的政策。她的諍言背後一以貫之的,是對普世人類的關懷。

尤其在這社群媒體當道、網軍橫行的年代,社會輿論氛圍動輒極端化,讓理性的討論越來越難在社會開展,這些劉紹華都感同身受,「但我還是要一直說、一直說,我們是領公費養成的學者,如果不說該說的話,那誰來說?」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