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已是全球企業的重要功課,但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很茫然,不知從何做起。
「我開始拜訪中小企業後,發現他們的焦躁和無助。」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十多年前就是碳盤查先行者,他發現減碳成為中小企業的新焦慮,去年底因此創立了零碳大學。
這一切起源於去年八月的一則LINE訊息。
陳來助發覺群組裡靜悄悄,就分享2009年他擔任友達總經理時,如何對電視機進行碳足跡盤查,推出全球第一台取得碳足跡認證的電視機。業者驚訝,原來碳盤查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做。
當時友達花了一年多才取得碳足跡認證,最困難的地方是取得碳排數據。「我們動員五百多家供應商,而且還要建立數位系統。」陳來助說,供應商分布廣,光是溝通就耗時許久。
這段經驗,不僅是友達後來成立太陽能公司的契機,如今也成為陳來助創立零碳大學,要協助中小企業零碳轉型的重要基礎。
兩列火車衝過來 中小企業陷焦慮
去年七月,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未來,台灣出口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品至歐盟,在試行階段要申報碳排量,業者必須做好碳盤查;CBAM正式實施後,業者就必須購買憑證,繳交碳排費用。
「原本覺得是遙遠的事,突然拉到面前,變成馬上要發生的事。」陳來助說,人類從未將碳排當成有價商品,不管收多少錢,只要進到既有的商務系統,都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政府為了因應,環保署也預告修法,最快2023年台灣要開徵碳費。這讓企業界如熱鍋上的螞蟻,對減碳仍在觀望的企業才驚覺減碳勢在必行。
「中小企業要做,可是他沒有資源、也沒有人才。」陳來助說,比起資源多、動作快的大企業,中小企業最需要幫助,零碳大學的成立是要輔導企業轉型,避免一再陷入盲點,浪費企業資源。
盲點一:只想拿到碳盤查認證
金管會今年一月宣布,2023年將開始要求資本額超過100億的鋼鐵、水泥業於年報揭露碳排,並且逐年推進,2029年全體上市櫃公司都要完成碳盤查並通過查證。
碳盤查成了必考題,卻不是每家企業都能藉機畫出完整的減碳路徑。拿到證書後卻不知下一步的企業,不在少數。
「你們做的時候有沒有把數據建立起來?」陳來助如此詢問企業主,發現有顧問公司主打快速、便宜,讓企業拿了認證,對長期的零碳轉型卻毫無幫助。「那你的目的是打折,還是長期競爭力?」他說。
陳來助認為關鍵就在數位轉型,這是企業減碳的基礎。他舉例,計算產品碳足跡時,供應鏈可能分布不同國家,需要雲端服務把各廠區資料加在一起。
零碳大學去年底成立時,就開始輔導五家企業做「數位盤查」,包含台中精機、創維塑膠與海陸家赫等,不只要拿碳盤查認證,也要搭起雲端盤查系統,建立長期的競爭力。
盲點二:還沒做碳盤查,就急著買綠電
他認為真正的零碳轉型分三階段——碳盤查、碳定價與碳中和,每個階段大約需要二到三年,從零開始做,五六年就過去了。
「只有買不會有競爭力。」陳來助說,中小企業若還未做好碳盤查,企業內部沒先減排,光靠買綠電、買碳權,只會讓公司越買越多,失去競爭力。
他也強調綠電和碳權是兩回事,目前台灣面臨碳關稅衝擊,應該先關心國家的排碳係數。
經濟部最新公布的排碳係數是0.502(公斤CO2e/度),意思是台灣每發一度電,就排放0.502公斤的二氧化碳。
「台灣的能源轉型要讓數字降到多少、降多快,這是值得擔心的。」陳來助說,目前能源發展有兩種,一是高碳排的火力發電,二是綠能,綠能發展很關鍵,否則高排碳係數換算成碳稅後,台灣出口的毛利就不見了。
零碳轉型起手式:先做能源管理
「一動全動,節節貫通。」這是陳來助談組織管理時的口頭禪,對於零碳轉型,他也有一套方法學。
當政府和民間設下2050淨零的目標後,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路徑圖。陳來助認為,企業要從組織變革開始,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並且給予對的工具。而組織變革要啟動,就必須讓企業看到實質效益。
他建議,中小企業先從ISO 50001能源管理做起,可以藉此找到耗能處,通常會省下3至5%電費,效益明顯才有動力逐步推動組織變革。
這也是零碳大學正在倡議的三合一盤查:從能源管理入門,再進行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最後完成ISO 14067碳足跡盤查。
減碳是危機也是轉機
中小企業面對減碳感到焦慮,陳來助卻對台灣的未來很樂觀。
他認為台灣有許多隱形冠軍,最好的策略就是用數位轉型降低人力負擔,再利用零碳轉型增加競爭力。
陳來助舉例,他曾輔導一間踏板製造商進行數位轉型,這間公司的自行車踏板在歐洲市占率過半;而零碳大學目前輔導的企業也是隱形冠軍代表,包含工具機大廠、食品機械大廠等。這些隱形冠軍面臨急迫的減碳需求,若能成功轉型,反倒成為台灣的新機會。
「最重要的心態是要了解全貌,然後非常有策略地,一步步去做。」陳來助期望零碳大學的創立,能夠扮演顧問角色,輔導中小企業找到路徑,建立一套減碳方法學,未來還可推往台商、推往其他國家。「這會變成很厲害的數位盤查,全世界都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