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只能繼續使用灰電。不過,台灣的 「電力排碳係數」高,成為企業國際競爭的另一劣勢。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說,「未來碳排都會反映在成本,我們現在是輸在起跑點。」
「電力排碳係數」指台電每發一度電所產生的碳排量。排碳係數高,代表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等高碳能源的比例較高。
目前台灣的排碳係數不僅高於南韓、日本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更是法國的十倍。對企業來說,發電換算出的高碳排相當不利,未來出口商品可能被課以重稅。
李堅明舉例,南韓是台灣半導體、資通訊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目前台灣每度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南韓多出86克,在開徵「碳關稅」的市場機制下,假設每噸碳價20美元、企業一年使用100億度電,那麼台灣的出口成本將比南韓高出1,720萬美元。
歐盟、美國與日本仍在擬定碳關稅的計算方式,李堅明觀察,用電排放很可能是課稅的標準之一,因此降低排碳係數是台灣當前要務,「不要在全球淨零競逐中落隊」,否則台灣企業會遭國際供應鏈無情地淘汰。
行政院曾宣稱,2020年排碳係數將降至492克CO2e/度,現況卻停留在502克CO2e/度。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主因就是再生能源發展太慢。
「再生能源缺乏社會支持,是目前比較大的瓶頸。」趙家緯說,民眾對太陽光電仍有諸多迷思,認為光電板影響景觀、還可能產生輻射,「千萬別放在我家旁邊」。他認為,對民眾的能源教育仍須持續進行;政府立即可做的就是在政策上加速綠電申設的審查流程。
政府2025年目標要將每度電的排碳降至388克,趙家緯強調,「再生能源發展不能跳票,增氣減煤的速度也不能跳票。」貿易政策與氣候政策結合已是國際趨勢,發展綠電成為企業打國際競爭賽的必要配備;未來企業沒綠電,一切生意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