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國際新知 蘇瑋璇專欄
蘇瑋璇專欄:後疫情職場 如何喚回數位遊牧員工
  • 標準
  • sdg
  • sdg

蘇瑋璇專欄:後疫情職場 如何喚回數位遊牧員工

2022-04-21 荷蘭跨國企業溝通管理顧問/蘇瑋璇

台灣防疫還在「清零」與「共存」之間爭論不休;少有人注意到,新冠疫情早掀起全球就業市場、職場文化的巨變。我想從「海外打工人」的視角,提供「過勞之島」的台灣一些思考:若再不跟上「後疫情產業趨勢」,台灣的勞動環境恐將更過勞、人才出走,與國際更脫鉤。

就業市場重挫又康復 求職者的思維已不如以往

蘇瑋璇專欄:後疫情時代,篩檢成為上班族的日常。記者蔡宗儒/攝影

先來看看疫情前後的統計數據。從2020年三月起,歐美各國失業率快速飆升,原本體質還不錯的荷蘭同受重創,但荷蘭在2020年八月起,失業率就止升回穩,同年11月起,失業率降低且持續下降,到今年二月失業率為3.4%,幾乎回到疫情前水準。15至24歲青年,本是疫情中最脆弱、衝擊最大的就業族群,但當疫情趨於穩定時,也明顯是康復力最強勁的一群。

世紀之疫扭轉了歐美國家的職場觀,人們需要更彈性的工時及地點、更保障健康的工作環境、更透明的組織架構、更有效率的企業溝通、更關心心理健康及員工福祉的雇主、更強大的軟硬體支援。

新形態工作相繼出現,受雇於單一公司已不再是唯一選項,人們能以自由從業者身分,為跨國、跨時區的客戶提供服務或產品,與疫情前已經流行的「斜槓」不同,這次工作型態轉變不強調多工,而是聚焦專業,遠距、線上交付任務。不少人選擇搬離原本居住地,帶著平板、筆電、攝影機等工具,當一名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過好生活比多賺錢更重要。

過去企業與員工之間有明顯階層關係,員工如「社畜」;疫情後,不少人在疫情中痛喪親友,感受人生無常,寧可先暫緩工作或減少工時,回歸家庭,追求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人才之戰」(War of Talent)於是開打,企業得主動出擊,深怕聘書發得慢,求職者轉投入競爭對手懷抱,現在求職者的選擇更多。

蘇瑋璇專欄:疫情下的數位遊牧民族,更彈性的工時、地點。記者蔡宗儒/攝影

疫情後國際企業的反思及轉向

首先,更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及福祉。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新冠大流行導致全球焦慮及抑鬱患病率激增25%。壓力源是多重的,包括大規模封城造成的孤單及人際疏離、面對疫病的憂慮、情緒失調或各種成癮,讓員工無法如常工作—這是企業的致命傷。

因此企業推出各種關懷措施,從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瑜珈、冥想、伸展教學,乃至在辦公室空間增加綠色植栽(研究顯示植栽不僅有助淨化空氣,更能提升員工15%生產力,有助提升專注力及滿意感)。管理階層開始帶頭鼓勵員工適度放鬆,別當工作狂瘋狂加班,多享受屬於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與疫情前高調一時的「九九六」(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週工作6天)大唱反調。

第二,企業必須端出更彈性的工時及工作地點。有公司允許員工每年四周在海外遠端工作,完全不必進辦公室;我任職的公司則推出每周兩天居家辦公,四成工時不再待在辦公室。在工會的爭取下,公司甚至要負責提升員工的居家辦公品質,打造符合人體工學的空間,發津貼購置鍵盤、辦公椅、滑鼠等家用辦公器材。

當員工享有兼顧家庭、工時彈性的好處,自然能有意識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也會更賣力。身為管理者或領導者,則須適應看不到員工的「新管理模式」,固定時間召開一對一或集體討論,激發員工主動匯報及自發貢獻的責任感,在沒有茶水間閒聊的空檔,依然適時關心員工工作以外的家庭或休閒生活。

第三是科技工具上的精進及強化,這點是我分別在台灣及海外工作時,感受到的最大差別:海外企業無論規模,都會為了發揮員工的專業水準,購入好的生產工具,盡可能將瑣碎、重複性的事務外包或自動化,避免讓報帳、填差旅報告、跑批准程序等瑣事,消耗了員工寶貴的時間及能量;但台灣光是報帳這種毫無產值的事,都極其複雜,機關越大越是如此,不重視人力資產,最寶貴工時都浪費在此。

蘇瑋璇專欄:當「居家辦公」從特例變常態,公司該思考如何提升員工的辦公品質。記者蔡宗儒/攝影

當「居家辦公」從特例變常態,所改變的,絕不僅止於「換地方工作」那麼簡單,全套資通訊安全防護軟硬體的建置、績效考核、會議通訊、專案協作、人才教育培訓等各類軟體的需求大幅成長,企業正打造一個居家辦公的產業生態系。

最後,重視員工的成長。無論員工是否打算長期留在同一家公司,雇主都願意投資員工,就像公司對旗下資產有策略性的投資及規畫。

未來管理層也不需要將員工的時間表塞滿工作,反而要讓員工有機會追求自我成長、軟硬實力的精進,鼓勵員工在工作行程表內安排成長與進修的機會,鍛鍊他們成為更優秀工作者。就算員工未來離職了,仍然是公司的校友、大使,能對外建立口碑及聲譽,吸引更多新人才。投資於人,從不是賠本交易,更是疫情後的熱門顯學。

蘇瑋璇專欄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