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築也要減碳,但在台灣窒礙難行
【經濟日報】據國發會統計,台灣住宅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主要是使用空調、照明、家電、3C產品等設備的需求增加,也提升了電力碳排放。以整體住宅部門而言,光是電力的碳排放量,就占了建築的總碳排放量 84.5%。
但台灣老舊建築物超過410萬戶,一直是政府推動都市更新的痛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組長羅時麒坦言,近零碳建築在新建建築物比較容易推動,至於既有建物,除非它在興建時便針對能源議題設計,否則未來要通過建築能效評比,一定得花更多的時間和經費。
至於經費哪裡來?羅時麒表示,環保署正在研議《溫室氣體減量法》修法,訂出碳費收取機制,以後徵收碳費基金,可用來「補助老舊建築物」改善效能。另一方面,老舊建物若要拆掉進行都市更新,也可透過容積率獎勵的方式,民眾就會有意願。(原文:近零碳建築啟動/跟時間賽跑,全台410萬老舊建物拚30年翻新)
二、野火、乾旱、水災到冰山溶解,這次真的釀出人命
【公視新聞網】歐洲夏季避暑勝地,阿爾卑斯山區難逃熱浪洗禮,海拔3300公尺的馬爾莫拉達峰冰川三號溶解崩落,造成7人死亡8人受傷、13人失蹤。救援小組領隊寇特指出,山區在此季節出現這樣的氣溫不正常,他認為這是全球氣候變遷引發的。
意外發生前,馬爾莫拉達峰山頂的氣溫來到攝氏十度,據統計,近年來阿爾卑斯山的氣溫上升了攝氏兩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一倍。科學家2020年就預測,如果全球碳排量持續上升、未能有效控制,到2050年時阿爾卑斯山的冰川,恐怕將只剩下一半。(原文:極端氣候發威 世界各地自然災害層出不窮)
三、不只烏俄戰爭,全球暖化也成通貨膨脹、糧食漲價元凶
【The Washington Post】義大利正面臨七十年來最嚴重乾旱,高溫襲擊全國各地,甚至導致阿爾卑斯山區冰山崩落,造成至少七人死亡。據專家指出,近十年來隨全球暖化影響,地中海周遭的乾旱、熱量事件越發頻繁,地表溫度已比百年前高出約華氏2.6度。
目前義大利超過三成稻米類作物因乾旱枯死。但義大利同時為歐盟最主要的稻米來源地,占比達歐盟五成;南歐乾旱對各國的糧食供應與物價穩定,已造成毀滅性損失。(原文:Scenes from Italy’s worst drought in 70 years)
四、北大西洋現百年最大高氣壓,連紅酒產地都遭殃
【中央社】研究指出,氣候變遷驅使北大西洋上方一個「大氣高壓系統」範圍擴大,導致葡萄牙和西班牙部分地區出現千年以來最乾燥氣候,恐怕將對當地葡萄酒、橄欖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美國研究人員發表在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此一高壓系統「在百年內劇烈改變,千年來史無前例」。
研究預測,相關地區降雨到本世紀末,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10%至20%,使得西、葡兩國所在的伊比利半島在農業上成為「歐洲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當地紅酒酒莊已想方設法適應氣候變遷,例如將葡萄園移到更高海拔地區,並且就耐熱品種進行試驗。(原文:北大西洋高壓因氣候變遷擴大 伊比利半島千年最乾)
五、如何從日常減碳?減少糧食浪費、推動綠色食糧生產是好選擇
【聖路易斯論壇報】美國科學促進會研究員喬安娜·塔瓦雷斯(Joana Tavares) 指出,工業化農業正在破壞自然生態,污染水源、使用大量土地,同時產生溫室氣體,是地球暖化的一大來源。
喬安娜更說,全球有三分之一糧食在生產過程中遭浪費,甚至未抵達消費者手中。且在高度開發國家,家戶丟棄的食物量可能更高。她認為,食物浪費在全球碳排放佔比中高達8-10%,但此計算僅包含「生產食物時的碳排放」,未包含食物在掩埋場腐爛時釋放的甲烷。
為解決食物浪費問題,喬安娜建議,人們應嚴格分類「糧食」與「一般購物」的需求,並妥善進行垃圾處理。加州近期便通過一法律,嚴格要求居民將生質垃圾(如食材、動物糞便、紙張等)丟在專用垃圾桶,而不是一般垃圾桶中。(原文:Do I have to give up meat to save the planet? How food and climate change are lin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