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始旅程的第一天,才短短一個上午,我就見識到什麼叫做「以人為本」的城市。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隨處可見自行車道與停車格,不只居民用車,共享單車、嬰兒車與共享滑板車滿街跑,簡直不離「共享」和「減碳」兩字,要道上甚至設立自行車專用紅綠燈。
公車等大多數運具是電氣化的,連垃圾車都使用電動能源,幾乎每個大路口都安裝充電樁。這背後由高稅率所推動,例如對汽車徵收高額燃料稅;但台灣人仍然可從中學習,若真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我們該採取何種決心實踐?
高度標舉人權,這是另一件令我震驚的事。城市中滿天飄揚彩虹旗、烏克蘭國旗,台灣較少見的跨性別旗也不少。一些現代化的飯店、商場大門則使用電動旋轉門,這種設計不僅能促進建築物內的熱循環,減少耗能,更能讓無法推門的輪椅族、拐杖族等身障者自由進出。
大家從小都聽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吧?我直到今天才知道,原來一座城市真的有可能長成如此面貌。
坦白說,我完全無法把今天看見的景色連回台灣,畢竟經濟結構和社會民情差異太大。若我們為淨零採取激進政策,可能會犧牲經濟弱勢,也讓需要時間適應的民眾不進反退。
先進國家的畫面只是借鏡,不必奉為唯一圭臬,更不能照單全收,台灣必須走出自己的路,當個小國小民,也能是好國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