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回響與追蹤報導
與綠色和平直擊氣候變遷 解凍格陵蘭團隊返台後首次分享
  • 標準
  • sdg

與綠色和平直擊氣候變遷 解凍格陵蘭團隊返台後首次分享

2022-08-23 記者/梁玉芳
「你想像中的格陵蘭是什麼樣子?」、「在地球發燒時,北極冰原融解,給地球帶來什麼影響?」、「這些跟台灣又有什麼關係?」

這是「綠色和平」組織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於八月底合作舉辦「直擊氣候變遷—來自格陵蘭的求救信」工作坊,向近廿位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來自台灣大學、台北教育大學、木柵國中、香山國小等,十分多元。

工作坊由剛從格陵蘭實地採訪氣候變遷返台的願景工程記者許詩愷主講,首度公開極地採訪團隊近一個月的的採訪影像與內容。

「直擊氣候變遷—來自格陵蘭的求救信」教師工作坊吸引近廿位教師參與,共同討論如何將「氣候變遷」帶入教育現場。記者陳靖宜/攝影

綠色和平教室的牆上標語寫著:「你我這代將目睹冰雪北極消失,但也是珍貴的機會扭轉危機,樹立希望的里程碑,將這片地球極北的純淨之地,納入永久保護。」

許詩愷播放了格陵蘭內陸冰川「羅素冰川」上個月大規模崩落的畫面,如同大樓倒塌,落冰激起的波浪幾乎可形成小海嘯,淹沒對岸。

冰原、冰蓋、冰川、冰山、峽灣、海冰等名詞,對台灣民眾來說,既遙遠又抽象;許詩愷引用格陵蘭船長的比喻解釋:拿人的手掌來看,手掌就是冰原或冰蓋(ice cap),冰川(glacier)就是手指,而斷落的大冰山(iceberg)或小浮冰(floating ice)就像指甲屑了。

願景工程記者許詩愷播放「羅素冰川」大規模崩落的紀錄影像,說明劇烈的氣候變遷正時時刻刻在格陵蘭發生。記者陳靖宜/攝影

團隊採訪學者得知,北極圈包括格陵蘭的升溫比地球上的其他地區還要劇烈;在當地生活的人,就等於在氣候變遷現場目睹變化。

例如,原地原住民因紐特人的傳統漁獵生活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例如原本海洋會結成海冰,雪橇犬是打獵和釣漁不可獲缺的夥伴及工具;如今海洋不再結冰,雪橇犬數目已急速消失;當部分地區不再全年冰封海洋之後,漁夫能出海的日子多了,但海上多出來的碎冰卻成了安全隱憂。

綠色和平區域專案主任黃尚卿向在場教師提出挑戰,在直擊了格陵蘭的氣候變化之後,回到課堂:「如何啟發學生?」「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教師分組提出學習單,例如:格陵蘭年輕人不曾看過父祖輩駕雪橇奔馳的海冰,台灣學生可以訪問家中長輩,以前台灣夏天、冬天和現在有何不同?

綠色和平推廣部經理黃尚卿邀請現場的老師們分享在教育現場的觀察,不少老師表示「氣候變遷」對學生來說「很遙遠、很無感」。記者陳靖宜/攝影

工作坊邀請現場教師們分組討論,如何將「格陵蘭的氣候變遷」轉化為啟發學生思考的教育內容。記者陳靖宜/攝影

綠色和平也發表剛上線的氣候教育動畫「最後一棵樹」,描述2100年的地球已不復今日模樣,許多生物消失,例如蚯蚓、蝴蝶;未來的孩子必須到博物館裡,才能瞻仰到地球上的「最後一棵樹」,驚呼「原來樹是長這樣啊」。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