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種回賽夏的根

從山老鼠到守護者之路

  • sdg
  • sdg
  • sdg

「那時候都是趁半夜上山,要躲啊,才不會被抓。」年過60歲的潘大哥說,他年輕的時候,山上工作不穩定,只能打零工、做雜工,生活沒有著落的時候,他也曾跟人上山去「拿木頭」,就是新聞上說的「山老鼠」。當時他們最怕在山上遇到林務局的護管員,許多族人還把林務局視為「惡魔」。

一年多前,潘大哥重新拿起鏈鋸,這回他不必再趁半夜摸黑上山,而是戴上安全帽、耳罩、穿上防鋸褲與反光背心,光明正大走進林場,「現在砍樹不用怕被抓了。」現在他受林務局委託,在人造林進行疏伐工作,是通過FSC國際認證的專業伐木技師。

從盜伐者變伐木工,正是林務局與賽夏族部落和解的真實寫照。

「梗——梗——」寧靜的山林裡,鏈鋸機的聲音顯得特別響亮,伐木人員專注仔細調整鏈鋸入木的深度與角度,幾分鐘後,伐木工班發出一陣呼喊,一棵43年樹齡、幾層樓高的台灣杉,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跟林務局局長林華慶的眼前倒下。

這裡是林務局苗栗南庄事業區的10林班地,沿著大湳林道進入國有林場,道路兩側堆滿了各式各樣顏色深淺不一的木材,有香杉、柳杉和台灣杉,是民國68年種下的人造林,林場占地60公頃,經過43年的漫長生長與等待,一座林場的收穫才終於完成。

「很少可以看到這麼乾淨的林場。」林華慶說,以前林務局發包給一些承包商,工作結束後工寮、菸蒂、保特瓶、舊沙發等等垃圾都丟在那裏,「但這個林場交給部落族人後,他們維護得非常好,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傳統領域,跟承包商不一樣,他們像是在維護自己家一樣,非常用心地維護這座林場。」

這個工班成員有男有女,雖然有些年紀,但身手依然相當俐落矯健,是台灣林業的「森力軍」,他們每一位都是在這座山林生活多年的賽夏族原住民,有幾位年紀較長的還能依稀記得當年這些樹木被種下的時光。

這塊土地對平地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座可以計算產值的林場,但是對當地原住民而言,這裡是家。在半世紀以前,這裡的原住民曾被趕出自己的家。

由賽夏族林業暨勞務合作社成立的工班,承接林務局林場的造林、撫育、疏伐、伐採等工作,今年更通過FSC永續林業國際認證。攝影/孫文臨

曾被林務局趕出家園 根誌優今促部落與魔鬼和解

賽夏族長老根誌優出生苗栗南庄蓬萊村,他小時候就住在林場附近。他說,當年政府為了開闢林場道路,把他們全家趕出家園,林務局拆了他們的家,還禁止原住民進入山區。這件事情讓他和族人對政府充滿仇恨。

「林務局以前在我的心中就是魔鬼。」根誌優說,過去威權時代政策缺乏溝通,原住民跟政府之間有很深的誤解,賽夏族的傳統領域被劃成禁區,「以前舉辦成年禮的場所被劃成禁區,儀式被迫停辦。」失去山林的部落就好像失去了根,許多傳統文化難以為繼,原住民失去經濟來源,族人紛紛出走。

從19歲就離開部落到台北闖蕩的根誌優,也是當年出走的部落青年之一。

賽夏族合作社理事長根誌優兒時曾住在林場附近,卻因林道開闢被迫離開家園,如今與林務局合作帶領族人重回傳統領域,是振興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的功臣。攝影/孫文臨

2018年根誌優落葉歸根回到部落,發現家鄉蓬萊村只剩下20幾戶人家,而且青年都離鄉工作了,留在家鄉的大多是老人跟小孩,家戶每個月的平均收入只有四千元,為了養家常常要四處借錢,沒有穩定的工作,就會喝酒打架,造成很多社會問題。

因緣際會下,根誌優得知林務局在推動「林下經濟」,2018年他先與林務局合作林下養蜂。起先他的族人多是半信半疑,「一開始我們沒有收成,大家都在背後笑,說我被林務局騙了。」

所幸他並沒有氣餒,找親友共同成立「賽夏養蜂班」,請農委會協助找專業的老師來指導,調整養蜂方式,第一年才順利收成了2000斤的森林蜜,創造一年198萬元的收入。根誌優說,行動比用嘴巴說更有效.「用實際收穫成果讓族人知道,現在的林務局跟以前不一樣了,是認真有心要與部落合作。」

2019年5月根誌優成立「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進一步與林務局合作林業生產、段木香菇、保種土雞、森林巡守隊等工作。目前合作社已有118位成員,共有十座養蜂場,每年穩定收成4000多斤的蜂蜜及花粉等產品,創造300萬元的產值。年近80歲的豆銀妹也是養蜂成員之一,蜂場位在海拔800公尺、鄰近原始林,利用天然環境生產當地特色的森林蜜。

另外,還有七戶投入林下段木香菇的種植,產值約150萬元,年紀超過65歲的楓淑英就是種菇的成員之一,不僅種香菇,也用他的巧手將疏伐殘材做成療育植栽,合作社近年陸續開發保種土雞養殖、正茶油栽種、樹木精油純露萃取、生態旅遊等多元產品,讓年輕人回到部落,合作社成員根瑋廷、章法愛都是返鄉青年。

林業工作是高風險職業,林務局補助輔導工班裝備及專業訓練。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賽夏族合作社這幾年在理事長根誌優帶領下經營得有聲有色,社員的平均收入從每個月4100元提高到1萬元,不僅改善族人的收入,也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更帶動地方創生讓青年回流,目前已促成17位青年回鄉工作。根誌優說:「這陣子最煩惱的事,就是工作還不夠多,因為大家都想回來部落工作。」

除了提供社員勞務報酬,合作社每個月有盈餘都會現場分紅,以公平公開的方式經營,讓合作社獲得部落民眾的信任。合作社也成立急難救助金協助部落遭遇意外或貧困的家庭,並設置長者共餐,宛如是小型的社福機構。

「以前我曾經覺得林務局是魔鬼,經過這幾年雙方的和解與合作,現在我們已經是家人了。」根誌優說。

從「山老鼠」變「護林虎」 護林伐木的賽夏族人

根誌優認為,尊重、互信,以及實際改善族人收入,是讓賽夏族與林務局能從對立走向和解的三大關鍵。「當族人看到政府人員不是久久才坐黑頭車來一次,而是經常自己搭公車上山時,我們會知道他們是真心要幫助部落。」

根誌優說,過去的政府部門,經常是由上而下執行政策,但現在不一樣,會傾聽部落居民的聲音、尊重在地文化。例如在林場中,賽夏族不會砍牛樟,「雖然牛樟價錢好,但它是賽夏族傳統文化的生命樹,所以我們不砍它,而是保護它,而林務局也尊重我們的傳統。」根誌優說。

牛樟樹是賽夏族的生命樹,碗豆大小的果實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攝影/孫文臨

過去林務局常認為原住民會盜伐樹木,如今已信任原住民是山林的守護者。

「我的姪子以前是林務局列冊的高風險族群,就是人家說會盜伐的山老鼠。」根誌優說,其實沒有人想做壞事,只是因為沒有經濟收入、孩子要吃飯要讀書,很多人被生活所迫無奈地踏上那條路。

根誌優說,他姪子曾是加里山一帶最讓林務局頭痛的山老鼠,如今他是林務局森林巡守隊的一員,是幫忙守護山林的『護林虎』,而且他還是FSC國際認證林場的伐木技師,更是參與聯合國全球里山倡議的一分子,「他可以抬頭挺胸、他可以很驕傲。」

根誌優的姪子、潘大哥受訪談起以前的事情,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說,因為以前「拿過木頭」,所以知道盜伐者會走哪裡,現在巡邏都會特別注意。

林務局森林巡守隊,會把巡邏箱藏在山裡的樹洞裡,讓盜伐者無法找出他們巡邏的路線;部落裡的人如今也不會到山裡拿木頭了,且巡守隊還會幫忙守護野生的金線蓮、南庄橙等珍稀植物。

伐木工班中有一位成員過去曾迫於生計當過山老鼠,如今他是合格的林場伐木技師。攝影/孫文臨

砍了就種、種好再砍 森森不息的林業循環

讓原住民加入國產材的林業經營系統,幕後推手是新竹林管處的技正謝立忻。

「林務局過去都是把國有林經營外包給承包商,承包商再去找工人,這幾年在推動國產材時,也面臨缺工的問題。」於是謝立忻就想,當地缺乏工作機會,而林務局的林業撫育缺工,兩者何不互相合作?

在謝立忻的推動下,2020年新竹處將林場經營業務外包給賽夏族合作社,讓當地居民協助植樹、撫育、疏伐、修枝等工作,讓伐木工班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一座人造林從植樹到伐採,需要20到40年的時間,對當地居民而言是長期穩定的工作,可以留在部落,不必到外頭討生活。

謝立忻說,林務局也透過林業專業技術培訓課程,提高原住民的技能與裝備,2023年5月,這座林場更通過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代表這是一個符合國際標準,兼顧永續、社會及經濟的林場。

南庄事業區的10林班面積共有60公頃,每次伐採2公頃,砍伐後的同年年底,就會種下新的樹苗,並進行六年的撫育工作,因為樹苗六年後才能與雜草競爭。接著要逐年進行疏伐,依照樹種不同,約需20到40年後才會成材、進行伐採;伐採後再度植樹,以永續經營的方式管理林場。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技正謝立忻是山林共管重要推手,林場今年已順利通過國際永續林業FSC認證。攝影/孫文臨

台灣曾是林業出口國,但隨著國內林業在1990年代起停滯,只能以仰賴進口木材,木材進口率一度達99.5%,一年進口超過600萬立方公尺木材,約需砍伐1萬公頃以上的森林。

我們自己的人造林不砍,卻去砍國外的森林,這樣公平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樹不是不能砍,而是要合理地永續經營,森林經營更是台灣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因此農委會近年積極推動國產材,目前我國木材自給率已突破1%,目標在2027年要達到5%,未來更要朝10%邁進。陳吉仲表示,提高國內木材生產,不僅能減少進口木材的碳足跡,透過定期經營人造林,也能有效提高森林的吸碳量、增加森林碳匯。

賽夏族與林務局共管山林 循環經濟、淨零碳排新亮點

樹木砍下來後,有七成原木可以做為建材、家具等使用,但有三成的木材無法使用,例如不規則材、枝梢材、頭徑材等。林務局指出,過去這些廢棄木材因為運下山太麻煩,大多是棄置在林場任其腐壞,不僅曠日廢時影響林場經營,還會產生碳排放。

為了落實循環經濟,林務局今年在南庄苗圃,創全國之先設置「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把廢棄菇木、枯殘材、果樹修剪枝條等過去無利用價值的廢木,透過機器加工、乾燥破碎及蒸餾萃取後,製成精油、純露、生物炭等,或作為生質顆粒來發電;過程中餘熱還能用來烘乾香菇、發電,達到全材利用的目標。

陳吉仲表示,把廢材變成綠金,不僅可以減少廢棄資材,還能提高部落收入,有助於推動農業淨零碳排;南庄是很重要的循環示範場域,農委會目前已在全國成立40個循環場域,目標是要成立1000個循環場域,處理每年1000萬噸的農業資材,不僅為農業部門2040年淨零碳排出一份力,也讓台灣農業能夠永續發展。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訪視林務局建誌的木材循環系統,可將廢棄木料破碎加工製作成精油、生物炭、生質能等。攝影/孫文臨

林華慶說,南庄賽夏是林務局全國第一個成功的山林共管案例,希望可以汲取這裡的經驗,擴散到台灣其他原鄉部落,推展林下經濟,透過永續林業經營,帶動各部落的地方創生。

就在砍樹的同時,遠處的坡地已開始造林,那是去年伐採的區域,目前正在植樹,種的是台灣杉樹苗,以人工好好照養到六歲、能和雜草競爭為止,才能放手。根誌優說,「我們都會跟樹說話,跟他說好好長大,這是我們的文化。」

種的是樹,也是一個長達40年的願景。40年後這些膝蓋這麼高的樹苗,將會長成幾層樓這麼高。大樹成林、庇蔭後代,讓部落能跟樹木一樣「森森不息」、持續茁壯。種樹的人或許沒辦法等到40年後、等到樹長大成材,被砍下利用的那一天;但後來的人們會記得,先人曾對樹所說過的話。

林務局南庄事業區10林班是國產材生產基地,生產台灣杉、柳杉、香杉等木材。攝影/孫文臨

  • 標準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