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後,宣告全球正式迎來「排碳有價」的時代。許多製造業者繃緊神經,憂心碳費導致成本高漲。面對碳價來襲,唯獨台達電子老神在在。台達實施內部「碳定價」十年有成,12月10日更獲邀到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的周邊會議上與全球分享碳定價實施經驗。
台達品牌長郭珊珊表示,台達目前的內部碳定價是300美元/噸,為鼓勵公司部門積極減碳,收繳的金額投資於低碳技術與再生能源。2022年減碳幅度達13.5%,獲利與碳排分道揚鑣。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碳定價確實是很好的減碳工具,呼籲各方正視排碳有價的觀念。
台達電子2021年起內部碳定價傲視全球
碳定價在國際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針對每噸碳排徵收固定費用的碳費或碳稅,另一種則是先核配總量管制的排放額度,透過碳權交易引導減碳。台灣預計2024年先開始對碳排大戶徵收碳費,光是每噸費率新台幣300元就引起業界議論紛紛。
國際碳交易協會(IETA)碳市場交易總監亨利(Simon Henry)指出,氣候行動要能落實,資金來源非常重要,「光是靠政府絕對是不夠的,政府的財政會被氣候行動給壓垮,因此必須引入私部門的資金來推動氣候行動,碳排放市場就是引導資金的重要手段。」他說,碳定價機制不僅可以激勵企業投資減碳,也能懲罰高碳排產業,同時取得氣候行動的必要資金,可說是一舉數得。
從台達電內部碳定價的經驗來看,確實如此。郭珊珊說,台達從2014年開始推動內部碳定價,前三年是「影子價格」,意思是開始計算碳排成本,尚未實質收費;當時台達各國的廠區碳價也不同,直到2017年才統一全球為50美元/噸,並開始實際收費。台達發現從那一年開始,公司的獲利與碳排開始「脫勾」,獲利持續成長、碳排持續下降。
台達為加速減碳,2021年一舉將碳費調高到300美元/噸,這可是「傲視全球」的碳價。不僅遠高於各國大約每噸五美元到20美元之間的碳價,更高出歐盟碳交易市場價三倍之多。郭珊珊解釋,每噸300美元不是台達自己定的,而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若要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需要達到這樣的碳定價水準。
擴大節能減碳創新投資,台達2030年將達到100%再生能源
碳費不是收來就好,更要好好運用。台達用收來的碳費,成立一個規模將近一億美元的碳費基金,並成立一個專門管理碳費的小組,已妥善運用這筆錢。郭珊珊說,台達的碳費基金有四分之一用在減少碳排、四分之一用於開發再生能源,另外還有一半用在低碳的創新投資。台達預計2030年就能達到100%再生能源目標。
例如,台達有一個生產零組件的部門,在內部碳定價實施後的第一年,被收取高達2,400萬美元的碳費。郭珊珊說,該部門的同仁起先非常緊張,因為那代表獲利都被碳費吃掉了,但後來他們發現可以申請2,200萬美元用在節能減排的投資上;短短一年,該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減少了17%,碳費也大幅下降了38%。
台達實施了十年的碳定價機制,終於在近幾年開花結果。光是2022年一年就減碳多達13.5%,營收則大幅成長22%,創下歷史新高,再度證明減碳未必會影響經濟發展。台達永續長周志宏說,這幾年愈來愈多國家要收碳費,很多企業現在很緊張,若企業先透過內部碳定價機制把碳排減低,就能減少碳費衝擊。
擔心碳費衝擊就先著手減碳,國際組織:台達堪稱全球典範
周志宏認為,企業剛開始做內部碳定價時,不ㄧ定要把價格拉很高,重點是先把「排碳有價」的思維導入公司營運中。無論是每噸10美元或100美元,當各部門都理解到碳排有價就會開始改變整個企業的思維。碳定價過程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例如會計如何記帳、碳費基金如何使用及管理、實際減碳效益的計算等,台達都是一路摸索、一路調整才能有今日的成就。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20年全球有5,900家企業實施碳定價機制,到了2023年已經超過一萬一千家,足足增加近一倍之多。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DP) 全球總監貝塔羅奇(Pietro Bertazzi)表示,台達電子是其中最振奮人心的案例之一,特別是營收與碳排脫鉤,足以成為全球許多企業效仿的模範。
「台達電子的鄭崇華先生認為企業的發展不應破壞環境,為世界提供更創新、潔淨、節能的解決方案,是台達一路走來的使命。」郭珊珊說,台達電非常自豪能成為全球能源效率的領頭羊,用技術帶動節能減碳,而台達也非常樂意分享自身的碳定價經驗,協助更多企業來進行碳管理,共同加速邁向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