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種回台灣原生小米生態圈  保種也守護原民文化
  • 標準

種回台灣原生小米生態圈 保種也守護原民文化

2024-07-11 特約記者/孫文臨

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

4 受脅物種管理行動、9 野生物種永續利用、10 永續生產系統、22 原住民與在地社區參與決策

小米是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米不僅作為原住民的主要糧食,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涵。長期研究小米、紅藜的在地型小米種子銀行創辦人林志忠說,在原住民的敘事裡,小米是遷徙時的必需品,是傳說、神話,更是一種信仰。

在屏東的排灣族與魯凱族都有關於小米的神話傳說,定居之處,必定栽種小米,因此會在北大武山的山腰上,形成以小米為核心的生態圈。林志忠形容小米熟成時,從遠方看過去,北大武山像是一個身繫金色腰帶的巨人。

大武山2

養活人類也養活野生動物 以小米為核心的自然生態圈

種植小米不僅養活了部落的人,也養活了以小米為食的鳥類、鼠類,而這些小動物又會引來食物鏈頂及獵食者如黑熊、熊鷹的食物。因此當大武山半山腰的低海拔地區改種經濟性人工林時,整個奠基於小米的生態環境也就被破壞、失去平衡,導致黑熊與熊鷹愈來愈少。

與此同時,部落產業蕭條、人口外移,許多部落的長輩也逐漸老去、凋零,導致小米文化及種子的傳承,出現巨大的世代斷層。

所幸在原民文化倡議團體、學者的多年倡議下,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小米對於對於農糧耕作、原民文化、自然生態的重要性,透過公部門的計畫與政策引導,與在地部落族人合作,積極的復育以小米文化為核心的混農林生態系,完整的食物鏈能夠再度被建立起來。

部落的人甚至可以透過生態旅行或教育導覽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成為傳統文化與生態知識的傳遞者,並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小米保種的工作,不僅是物種的保存,更是文化的守護,小米保種不僅是把種子保存在研究室的種原庫中,更是要種在土地裡,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大武山3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