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廢為寶

回收塑膠廢物不「廢」?重啟一次再生小旅行

文/願景工程 張家綺

台灣廢塑膠容器回收量逐年攀升,民眾快速消費的背後,造成環境破壞,卻也開啟循環再生的可能性。攝影/蔡宗儒
台灣廢塑膠容器回收量逐年攀升,民眾快速消費的背後,造成環境破壞,卻也開啟循環再生的可能性。攝影/蔡宗儒

塑膠製品因使用方便、價格便宜,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看見,根據環保署2022年的統計,一年約有46萬公噸的廢塑膠容器回收物,而寶特瓶的PET分類是塑膠回收類別的冠軍,占了1/4的回收量,約有20億個空瓶。

所以,對台灣人來說,做好資源回收是一件習以為常的日常小事,每天都在做。但你曾想過這些分類的塑膠瓶罐們,進了回收箱之後,是去了哪裡嗎?被妥善回收的空瓶們,跟一般垃圾不同,並非被焚燒或掩埋,而是進入循環再利用的流程裡,真真實實地重啟「再生」小旅行,華麗轉身後,變成了新衣服、新家具、新滑鼠……,成為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全新製品。

你手上正握著
打開循環經濟的一把關鍵鑰匙

永溢環保科技業務部蕭力捷副理指出,台灣的寶特瓶回收做得很好,幾乎高達9成,目前塑膠再生處理也相當成熟,以寶特瓶為例,民眾在家中回收後會隨著回收系統進入公/民營回收商,進到廠中依材質分類處理,清洗、破碎、分離金屬和塑膠,成為循環塑膠原料—塑膠瓶片。而後,便依據不同的塑膠特性,重新熔融造粒,這些粒子可重新作為塑膠品加工的原始再生材料,通稱再生酯粒,相比原生料可減少約50%的二氧化碳排碳量。

蕭力捷副理指出,回收寶特瓶經清洗、脫標、篩選、粉碎等專業處理流程,成為最初的塑膠再生原料—塑膠瓶片。攝影/陳靖宜
蕭力捷副理指出,回收寶特瓶經清洗、脫標、篩選、粉碎等專業處理流程,成為最初的塑膠再生原料—塑膠瓶片。攝影/陳靖宜

回收再製比使用全新料來得複雜費時,廢塑膠容器再生處理廠永溢環保科技業務部蕭力捷副理指出,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在回收上的舉手之勞─「清空瓶內、壓扁瓶身」,這將會大大減少回收再製流程中的能耗、水耗以及運送的碳排放。

塑膠回神
走在世界流行趨勢最前線

有趣的是,這些塑膠再生料看似單純,卻並非只有單一用途。每一種分類塑膠的再生料,都有特定的再製運用範疇,時下流行世足環保衣、毛毯、鞋子等,這種紡織類製品,即由寶特瓶瓶底所示的「1號」PET材質再製而成;而洗髮精、洗衣精、塑膠椅、水管、垃圾桶等,則部分是使用PP/PE(回收塑膠編號2、4)回收粒循環製造的產品。

再生料運用在紡織面早已行之有年,寶特瓶碎片後,造粒抽絲成環保紗線,在紡織工業中按流程織成一件件市面上看到的衣服。包括世足賽的選手球衣、國際知名運動品牌服飾等,台灣紡織業大廠力寳龍資深副總張文賢表示,紡染技術不斷精進,目前布料紗的顏色超過500種,色票上的顏色幾乎都做得出來,不論質感或色彩都可比擬全新料。在快時尚的風潮下,張文賢指出,二手衣的回收脫色技術更加重要,透過CRZ (Closed Loop Recycling Zero Waste System)技術,讓二手衣可以完全回收重製,達到真正「從搖籃到搖籃」的產品設計。

力寳龍資深副總張文賢表示寶特瓶環保衣料技術成熟,再製品質與一般化石原料所製成的新品幾無差異。攝影/陳靖宜
力寳龍資深副總張文賢表示寶特瓶環保衣料技術成熟,再製品質與一般化石原料所製成的新品幾無差異。攝影/陳靖宜

循環利用逐漸成為日常,兼顧品質與環境友善

市面上越來越多標榜使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再製品,循環利用,逐漸成為台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塑膠再製品的應用五花八門,據環保署的規劃,2025年塑膠包材須添加25%的再生料,起初先以相關業者自願性參與為目標,並鼓勵輔導產業上下游,未來更將推出一套再生料驗證機制,由環保署給予官方認證,有利於消費者選購參考。

除了節能減碳外,再製品的品質保障更是發展循環再利用的關鍵密碼。雖然再生料的品質變動性較高,處理流程中可能因回收物的不當利用或是混入不同回收材質(如金屬)等因素導致原料品質不一,但其品質把關,並不馬虎。多數業者會進行原料溯源及安全性的檢驗,如全球回收標準(GRS)、XRF重金屬快篩測試設備等,以剔除不符標準的材料。

「消費者可以多選擇有品牌的再製品」,豐溢綠能材料營銷經理張福麟表示。市面上各品牌推出的環保再製品,多是按照全新料的產品標準去做檢測,通過驗證後才能生產上市,建議消費者不用過於擔心。

加工廠配有專業的調色師傅,豐溢綠能材料營銷經理張福麟說明,環保之餘也不必犧牲時尚感。攝影/陳靖宜
加工廠配有專業的調色師傅,豐溢綠能材料營銷經理張福麟說明,環保之餘也不必犧牲時尚感。攝影/陳靖宜

「塑膠重生」的交叉路口,下一站是中繼站?還是終點站?

地球要永續,減塑是勢在必行之路,走過一輪再生循環的過程,大家一定能意識到,科技使得生活中的回收再製品,成為潮流新寵及指標,人人都有機會讓資源重生再利用,「垃圾」的人生值得再活好幾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