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前進COP26】習近平避「圍毆」缺席峰會 局勢詭異

2021-11-04

世界日報/社論

【前進COP26】習近平避「圍毆」缺席峰會 局勢詭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連續缺席羅馬的20大工業國集團(G20),和英國格拉斯哥的COP26氣候峰會,足跡遍布全球的他突然在國際舞台匿蹤,引發國際許多猜測。「紐約時報」說,習近平21個月未出訪,凸顯中國外交內政深層轉變;「美國之音」用「習近平直接向世界說不」,報導習怕被「圍攻」或「圍毆」,反映中國的國際處境,向來極在乎國際地位的習近平連續在國際盛會缺席,很不尋常,這種情況甚至可能延續至明年底。

紐時引用數據說,疫情暴發前幾年,習近平每年平均訪問14個國家,每年平均花在國外34天,明顯超過歐巴馬平均每年在國外待25天、川普每年平均在國外23天的紀錄,顯示習在外交舞台退縮,已連續21個月「宅」在國內,並揣測可能原因。

習近平婉拒出國,綜合國內外訊息,原因可能包括:一,新冠疫情安全考量:亦即被感染的風險,或提防各國領袖趁機質疑病毒來源,指責隱瞞疫情等,形成被圍攻態勢。但79歲的拜登都不怕感染,68歲的習近平身強力壯反而退卻,有點難說服外人,何況G20和COP26峰會都有完善防疫措施。

有人揣測說,國際會議講求透明化,可能須通報打疫苗了沒?打什麼廠牌疫苗?中共看來,這是國家機密。如果說沒打,等於鼓勵民眾別打疫苗;如果打了,卻是打美國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如何向國內民眾交代。加上國際場合有一大群習不喜歡的外國領袖如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等,都不在同一個話語體系,習索性避開見面的尷尬。

二,中國與美歐關係緊張,減排碳日程、疫情擴散和控制,南海、台海和香港、台灣、新疆人權等議題,處處是地雷,隨時會被挑問,而習在沒有書面講詞可依循下,臨場表現太強勢、太弱勢都不好。於是用疫情、政務繁忙等為由缺席,避免弄巧成拙。

三,中共準備在11月8日至11日舉行19屆六中全會,除了20大延任和人事布局,傳六中全會醞釀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讓習繼毛澤東、鄧小平後,有獨特歷史地位,所以必須坐鎮中南海運籌帷幄。但美國總統出國訪問都可在空軍一號上隨時掌握國內外情況,發號施令指揮各部會或軍隊,以中共嚴密控制體制、現代通訊加密技術,中共難道沒這種能力,或有難以啟齒明說的考量?

有外國專家說,中國或習近平有「地堡心態」,以為退縮能減損,實際上卻使習失去與外國領袖面對面,維護名聲不斷下跌的機會。

四,有人認為習近平留國內,在「下一盤更大的棋」。20大鞏固權力比國際事務優先,中共目前國際處境四面楚歌。即使內外宣風風火火,說什麼東升西降、中國取代美國時機已到,實際情況卻是堅強盟友極少,即使和俄羅斯聯合軍演,俄方卻說不會和中國結盟;美歐抗中動作不斷,東歐多國釋放對台灣友好舉動,反映習這種情境下出國有被侮辱的高風險。

不如留國內專心改造他的「新新中國」。習整頓科技業讓官股介入,國進民退,預防恒大暴雷形成骨牌效應,重塑社會風氣、整頓出格藝人、打壓課後補習;近日對涉嫌嫖娼的鋼琴家李雲廸「輿論遊街公審」,遏止青少年打電玩等,全力在重塑中國,拉回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腐化庸俗之風,建構他自認為正確的共產革命「初心」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既想有別於美歐社會,就沒那麼必要和「腐敗墮落的國家領導人」攪和。至於牴觸世界潮流、斬斷中國走向國際化之路、年輕世代反抗,習都不在乎了。

五,較少人提到,大陸目前政治氣氛詭異,歷史上極權國家領導人出國,國內常發生政變例子,例如烏干達、布隆地、布里塔尼亞等小國總統出訪,迅被軍事政變推翻;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赴克里米亞度假,也曾一度被強硬派軍人軟禁三天。習近平在政壇潛在敵人愈來愈多,他頻頻更換高層將領、清理敵對勢力如孫力軍、傅政華等,目前限電危機和引發民怨等,都使習格外提防有變,索性不出國更放心。

用「怕被圍毆」形容習迴避國際舞台,可能讓擁護中共、自詡中國強大者不高興。但躲得了一時,躲不過一世,習近平上台以來不斷塑造強人形象,面對國際逆境,卻難單靠戰狼姿態化解問題,不如檢討政策,擬出妥適應對方案,和美歐大國領袖討價還價說清楚。即使中國想閉關自守、自力、自強,領導人也不能永遠躲在權力堡壘中。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