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小企業「碳」出頭,如何在淨零浪潮中找回主導權

特約記者/孫玲

2025/07/04最後更新

氣候變遷不僅改變地球自然環境,極端氣候災害更直接威脅人類生存與經濟活動。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和歐盟(EU)的報告,2023年氣候變遷造成全球約1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且氣候造成的損失正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持續惡化,已有研究估計,2050年時可能會影響全球20%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為減緩氣候變遷造成的財務曝險,這幾年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與主權基金都開始推動綠色金融轉型,根據企業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ESG永續報告書,調整資金的配比。為了爭取投資人信賴及綠色資金的挹注,蘋果、輝達、可口可樂、惠普、Google、微軟、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型企業,積極對外宣示淨零碳排目標,並持續競逐低碳轉型商機,除了減少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更要求上、中、下游供應鏈都需要減排,目標是想成為淨零時代的領先者與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因此,減碳目標的設定已一路從金融機構到大型企業,如今開始落到中小企業及個人的身上。中小企業主除了承受疫情後市場與供應鏈重整的衝擊,同時面對來自淨零排放的轉型壓力,其中又以製造業的感受最深。不少中小企業主都被下游客戶要求提出ESG資料、碳排數據、淨零目標與減碳規劃,這對許多企業主來說是一大挑戰,畢竟他們不僅缺乏人力學習、處理氣候知識及規範,也沒有足夠資源聘請外部顧問輔導。

沒有中小企業,就沒有淨零排放

根據環境部統計,我國有512家大型企業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五成以上。相較之下,我國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7萬家,用電量僅約佔一成左右,家數卻占全體企業的98%以上,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更達到將近八成的勞動人口,不僅是奠定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

不僅在台灣如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全球企業之中,中小企業家數佔了九成以上,僅使用約13%的能源,卻涵蓋近60%的勞動人口。因此,中小企業可說是減碳的螞蟻雄兵,「沒有中小企業,就沒有淨零排放。」中小企業沒有辦法直接站上國際氣候會議的談判桌,卻在檯面下埋頭苦幹,應對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的挑戰。

為了鼓勵更多中小企業投入淨零,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通過《促進中小企業綠色轉型宣言》,承認中小企業的參與是未來全球能否順利過渡到公正、韌性、淨零排放的關鍵,強調協助中小企業轉向淨零的重要性。在COP29峰會期間,全球有將近1萬家的中小企業響應「中小企業氣候中心(SME Climate Hub)」,提出淨零轉型目標,會後SME Climate Hub持續接受全球各地中小企業的參與,並在線上提供淨零排放的免費工具與資源。

中小企業數量雖多、用電量小,但支撐起台灣絕大多數的就業人口,角色關鍵卻往往被忽略。面對低碳轉型浪潮,中小企業的行動將左右整體社會減碳成效。圖片來源/Unsplash.jpg

善用聯合國中小企業氣候中心資源,簡單規劃企業淨零路徑

在「中小企業氣候中心」的網站上,提供了中小企業盤點溫室氣體、擬定減排目標及達成淨零排放的數位工具,同時搜集了各國中小企業減碳的案例給企業主參考,希望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減碳靈感。

事實上,淨零可能沒有大家想得這麼遙遠。企業邁向淨零排放有三個主要步驟:

一、首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盤點範疇一製程直接排放,如汽柴油、冷媒、瓦斯等,以及範疇二電力使用排放,掌握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及熱點,以及可以減量的部分。

二、接著是宣示淨零排放短、中、長期的目標。絕大多數的企業依照自身產業特性及國際趨勢,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並訂定每五年的減量目標。

三、最後是依照訂定的減排目標,回頭規劃減碳行動方案,分階段提出碳排檢討報告,依照實際減碳情況,以及可以選擇的技術進展、設備汰換,調整減碳措施。

以實際案例說明,洗沐用品業者美科實業是台灣一家推動淨零排放的中小企業,也是「中小企業氣候中心」網站上少數來自台灣的中小企業之一。美科實業於2022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計算出範疇一的直接排放量約5.2公噸,範疇二的電力排放為118公噸,合計約123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同時,美科實業宣示將於2030年達到淨零碳排,並提出2026年減排30%的短期目標。為了達成這項目標,他們提出的減碳策略包括將公務車更換為電動車、以視訊會議減少交通往返次數,同時辦公室選用節電設備、採購再生能源等,並定期追蹤減碳績效。

美科實業是台灣少數已經決心邁向淨零轉型的中小企業,全球則有1萬多家中小企業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並著手推動減碳。他們雖然只是一小部分的企業主,卻可能啟發其他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氣候中心(SME Climate Hub)」提供全球免費資源與數位工具,協助企業盤點碳排、設~動減碳行動,打造可落實的淨零路徑。圖為SME Climate Hub協助案例。圖片來源/SME Climate Hub提供

從製造業到旅宿業,各行各業的減碳實績

這套專題中,我們環顧全球案例,篩選出了七家分屬不同產業的中小企業減碳先行者,例如韓國登山用品品牌Helinox,透過改造電鍍鋁的技術及模組化設計,打造出更低碳、更耐用的折疊椅;英國年輕夫妻創立的Frog Bikes透過簡化設計與運輸,打造最適合下個時代的低碳兒童腳踏車;荷蘭環保杯企業Dopper結合資訊科技,讓用戶可以隨時找到飲水機,達到真正的減碳與減廢目標;印尼峇厘島的旅宿業OXO則透過友善環境,打造更永續、更環保的新奢華旅遊方式。

這些中小企業不僅從自身做起,同時找到了淨零排放的市場利基,透過低碳取得更多客戶的信任。這讓平均壽命僅10年的中小企業,可以用更永續、更低碳的方式長長久久地走下去,未來甚至可能從中小企業走向大型企業,不變的是他們對淨零的承諾。透過這些企業的故事,台灣的企業主不僅能看見減碳的方法,更能看見淨零的商機。

儘管政府高舉「淨零排放」大旗,現今許多企業仍有搭便車心態、選擇觀望,或是專注在如何獲得更多訂單、降低成本。如果淨零碳排政策未能獲得廣泛中小企業、雇主與勞工的支持,減碳政策勢必會事倍功半,業者只是半推半就,被逼著面對許多表格和問卷,敷衍了事,成為氣候行動的反對者,即使大企業把國內全部的再生能源與碳權都買完,供應鏈的碳排仍居高不下,還會衍生不少漂綠的爭議。

相反的,如果中小企業能意識到淨零碳排的好處,並思考自身在淨零碳排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真正地動起來,響應並使用淨零政策提供的輔導工具和轉型資源,帶動整個供應鏈邁向淨零,減碳政策才能發揮加乘效果,也才能帶動大型企業的加速減碳的正向循環。

氣候危機不僅威脅到我們的生態、生活與生存,氣候危機也跟「生意」緊密相連,這跟企業要與客戶搶訂單、與銀行談融資、與股東談投資都有關,淨零不只是減碳,更能透過低碳轉型的過程,達到企業獲利、社會獲益、環境永續的共好成效。

不論是製造業導入節能設備、或是服務業落實綠色運營,全球已有逾萬家中小企業啟動減碳行動,展現跨產業參與氣候行動的可能性與韌性。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參考資料:
經濟部《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No net zero without SMEs | OECD
Reference Documen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to the Net-Zero Challenge Technical Guide - Canada.ca
No net zero without SMEs: Accelerating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SMEs
The Net-Zero Journey for Small-and Mid-Sized Companies
COP29 can ensure SMEs thrive in the net-zero transition - here's how - edie
Declaration on Baku Climate Coalition for SMEs green transition


國際案例

點擊上傳多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