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氣候金融陷信任危機、金磚國家自主崛起、控溫無阻野火升級
2025-07-21
記者/陳美萍

河川乾枯成極端氣候縮影,從歐洲萊茵河危機到全球水系變遷,顯示綠色轉型與氣候適應刻不容緩。圖為乾涸的河床示意圖。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在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當下,全球對永續發展與經濟轉型的需求愈發迫切。《衛報》社論指出,已開發國家未兌現氣候融資承諾令人失望,金磚國家則迎頭趕上,在綠色科技領域展現領先地位,憑藉市場、技術與規模優勢,正務實推動不依賴西方的新全球秩序。中國對鋰電池核心技術實施出口限制,引發供應鏈緊張。
氣候變遷的威脅讓萊茵河2100年可能嚴重過熱,2018年萊茵河一場「低水位危機」便讓德國化工巨頭BASF損失2.5億歐元。《Nature》研究指出,即使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內,野火的規模與烈度仍將普遍上升,威脅生態與人類安全。
即使自然變遷如冰川退縮、森林擴張能產生碳匯效益,但其補償有限,無法抵消人為碳排。氣候議題逐漸地方化,政策制定越來越受到「在地經驗」與災害衝擊的影響,南韓地方政府的氣候討論逐步增加。臺灣著眼AI與淨零碳排兩大關鍵轉型,以確保永續與競爭力。
氣候金融陷信任危機:管制擱置、碳市失真、企業承諾動搖
G20監管卡關、碳市場審計失靈、銀行撤退淨零承諾,揭露氣候融資與碳抵換機制的結構性信任危機。圖為日前G20在南非Zimbali舉辦的第四次財政與央行副手會議。圖片來源/G20 SA flickr
根據《路透社》報導,由於G20成員國意見分歧,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儘管已擬定應對氣候風險的監管計畫,卻因無法達成共識而暫停實施。
《DeSmog》調查發現,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在承諾「淨零轉型」的同時,仍持續為石油產業提供巨額融資,暴露「綠色承諾與實際操作脫節」的矛盾。
最新一期《Science》期刊發表研究指出,全球碳抵換市場正面臨深層信任危機。研究分析95個原本獲認證、後遭撤銷或暫停的碳抵換專案,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認證機構存在審計瑕疵,顯示這不是個別案例,而是普遍且結構性的問題。
儘管存在信任問題,碳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3年全球碳信用交易總額已達9500億美元,預計未來十年將持續成長。
《衛報》報導,英國匯豐銀行(HSBC)近期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成為首家離開此金融氣候聯盟的英國銀行,顯示政治風向變化對金融機構帶來實質壓力。
隨著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於政治舞台上崛起,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大型銀行自2024年以來紛紛淡化或退出氣候相關承諾。面對政經變動,企業往往優先考慮商業穩定與避險策略,而非長遠的氣候責任。
(來源:G20's financial watchdog lays out climate plan but presses pause amid divisions,While JP Morgan Promises ‘Net Zero,’ Billions Flow to Big Oil, Auditors Fail in Role of Safeguarding Carbon Market, Study Finds, HSBC becomes first UK bank to quit industry’s net zero alliance )
金磚國家自主崛起,推動後西方綠色秩序
金磚國家尋求擺脫對西方依賴,推動自主氣候融資與綠色工業化,印度更提前達成50%非化石能源目標。圖為2025年於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峰會。圖片來源/Brics Brasil flickr
上週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等國組成),《衛報》以社論〈金磚國家的成長:一個新興集團尋求自主,並瞄準後西方秩序〉專題報導:這個「鬆散但日益複雜,也可能更具影響力的聯盟」正逐漸邁向成熟。
社論批評已開發國家在氣候融資承諾上的失信令人失望,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全球金融機構亟需改革。相比之下,金磚集團正嘗試走出自己的路,成立自身的開發銀行,並共同承諾資助氣候行動,推動綠色工業化。金磚國家正以務實態度,嘗試構築一種不再依賴西方的新全球秩序。
化石燃料如今僅占金磚總發電量不到一半。社論指出,金磚國家在綠色技術領域已處於領先地位,並擁有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以及推動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術與規模優勢。
《路透社》指出,印度已提前五年實現其2030年目標:裝置電力容量中有50%來自非化石燃料來源。據《The Economic Times》報導,目前印度的非化石能源裝置容量達242.8GW,占總容量484.8GW的一半。
(來源:The Guardian view on BRICS growing up: A new bloc seeks autonomy – and eyes a post-western order, India hits 50% non-fossil power milestone ahead of 2030 clean energy target, India achieves 50% non-fossil fuel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5 years ahead of 2030 target)
萊茵水溫警戒 控溫無阻野火升級 政治拖延恐引災難
萊茵河水溫恐升高4.2°C衝擊工業與生態,即便升溫控制在1.5°C內,全球88%高風險區仍面臨野火升級威脅。圖為德國萊茵河谷。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Tagesspiegel》報導,至2100年萊茵河水溫可能上升最多4.2°C,恐嚴重干擾水生生態、河運交通與工業用水。《Die Zeit》進一步指出,水溫升高將降低含氧量,對魚類與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壓力。極端乾旱與低水位也將影響重工業運作。例如,2018年一場水位危機便讓化工大廠巴斯夫(BASF)損失高達2.5億歐元。
《Nature》期刊最新研究指出,即使全球升溫被控制在《巴黎協定》目標的1.5°C內,全球多達88%的高風險地區仍將面臨野火強度上升的威脅。
研究顯示,野火釋放熱能的指標——「火災輻射功率」(FRP, Fire Radiative Power)將普遍增加,代表野火將變得更猛烈,對人類安全、生態系統與空氣品質帶來嚴重風險。
《紐約客》專欄作家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評論指出,川普政府面對德州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洪災的消極態度,反映其一貫對氣候科學的敵視立場。她直言:「忽視問題並不會讓災難消失。」呼籲國會應在氣候預算與政策上發揮制衡作用,強調在災難面前,需要政治勇氣來承認現實並推動行動。
(來源:The Rhine could massively overheat by 2100: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whole of Germany, Wildfires will intensify in the wildland-urban interface under near-term warming, Flash Floods and Climate Policy)
中國管制鋰電池技術出口 全球供應鏈面臨新變局
為鞏固技術優勢,中國限制鋰電池核心製程輸出,引發全球電池供應鏈緊張,牽動電動車產業與地緣經濟競爭。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財新》報導,中國近期強化對鋰電池關鍵技術的出口限制措施,以維護其在全球電池產業的技術領先地位,引發全球電池供應鏈的緊張情緒。
中國此舉旨在防止先進技術外流,避免被外資在海外複製,目前仍允許完整電池與電池組自由出口,限制重點落在製造Know-how與核心生產流程。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將鋰電池技術納入出口管制清單,正值美國對中國在關鍵原材料與工業供應品上的依賴日益升高之際。此舉可能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電動車(EV)產業的主導地位,對供應鏈安全與地緣經濟競爭產生深遠影響。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這項政策也將限制中國電動車企業在海外設廠或進行技術轉移的靈活性,使其國際化戰略面臨新挑戰。隨著各國加快發展本地電池產業、爭取技術自主權,中國此舉為國際電動車市場增添變數。
(原文:China Tightens Export Rules to Protect Its Lead in Lithium Battery Tech, China Adds Export Controls to Protect EV Battery Technology, China Puts New Restrictions on E.V. Batt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自然碳匯有限,地方引領應對,台灣雙軌邁向淨零
冰川退縮與森林擴張難抵人為碳排,全球氣候政策日益地方化。台灣以AI與淨零碳排雙軌轉型,邁向永續未來。圖為阿爾卑斯山。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國際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hodology》報導,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冰川消退與森林擴張,雖能對碳吸收產生一定貢獻,但整體碳匯效益有限。自然變遷無法彌補人為碳排放,不應被視為氣候政策的替代方案,仍需仰賴明確且積極的減碳措施。
《Nature》引述《Urban Sustainability》期刊指出,全球氣候政策正呈現地方化趨勢,越來越多氣候行動與政策出發自地方層級。以南韓為例,當地多個地方政府開始加強氣候議題討論與規劃,顯示在國家政策之外,城市與地方也逐漸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前線。
臺灣正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淨零碳排兩大轉型。AI方面,聚焦資料基礎建設、人才培育與責任應用,發展民主化AI。能源方面,推動電網現代化、再生能源與儲能建設,同時積極探索全球新興潔淨能源技術,為未來需求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