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聯合國呼籲強化農糧韌性、澳洲農業改革逆勢增產、保育盲點恐成外來種擴張溫床
2025-08-04
記者/陳美萍

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升溫,氣候衝擊推高食物價格;澳洲農場在危機中尋求轉機,小麥生產展現適應氣候變遷的「革命性」韌性。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氣候衝擊推高餐桌成本,未來吃得起?英國陷「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食物價格飆漲危機;聯合國2025最新報告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上升。
氣候變遷下的澳洲兩樣情:一邊是藻華災難,一邊是小麥革命。「有毒」藻華(Algae)持續破壞南澳海岸生態,澳洲農場卻出現「革命性」韌性轉機。
有些事看似做對了也可能做錯?地球暖化使風力乾旱愈發常見且更久,風力能源安全受衝擊?《Nature》指出,原生物種局部景觀短期見成效,長期反使外來種擴散更快。
川普對等關稅激進政策,無意中對減緩氣候變遷產生短暫正面影響?!中國氣象局(CMA)啟動「MAZU」,企圖推動全球建立公平、即時、全面的氣候災害預警系統。台灣核三公投倒數,五場辯論會登場,正反意見交鋒。
氣候通膨 聯合國籲建立韌性農糧系統
在氣候衝擊與高通膨夾擊下,全球農糧系統亟需強化韌性。聯合國最新報告呼籲持續投資糧食韌性、提升數據監測,確保全民獲得健康飲食。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SOFI 2025)出爐,呼籲建立更完善的數據系統,並持續投資具有韌性的農糧系統,以實現長期糧食安全與營養。
報告強調,許多國家的高通膨正在削弱人們的購買力,尤其是低收入群體,越來越難以獲得健康的飲食。
《The Guardian》報導,英國正面臨日益惡化的「氣候通膨」危機,英國6月通膨率超預期升至3.6%。極端天氣事件造成連鎖反應,可能導致食品價格到2050年上漲逾三分之一。
熱浪、乾旱破壞英國食品生產和供應鏈,物價上漲對消費者產生極大影響。英國智庫(Autonomy Institute)首席執行長威爾.斯特朗(Will Stronge)呼籲政府重新思考氣候危機應變政策:從基本生活物資配給,到公共食堂體系和國家戰略儲備。
(原文: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5,‘Climateflation’ could push up UK food prices by more than a third by 2050, report says)
高溫衝擊澳洲 海洋危機與農業韌性並存
澳洲南部海岸有毒藻華事件已持續四個月,仍未見減緩跡象。AI 平台iNaturalist 觀察記錄,已造成約 15,000 隻、超過 450 個物種的動物死亡,其中包括:鯊魚、魟魚、魚類、海豚和海豹等。
CNN 報導,藻華爆發與 2024 年 9 月的海洋熱浪有關。海洋生態學家斯科特.班奈特博士(Dr Scott Bennet)上個月造訪南澳大南礁(Great Southern Reef),發現海底成千上萬刀蛤蜊(razor clams.)腐屍。
路透社報導,高溫與乾燥使得西澳農業區的生長季降雨量減少,耕作變得更加困難,但事實恰恰相反。
位於西澳的李貝克農場,過去三十年來,該州農作物生長季的降雨量減少了約五分之一。按理說,這樣的條件應該會讓農業變得更加困難。但自2015年以來,李貝克的小麥產量卻增量,32 歲的李貝克(Liebeck)是農場改革成員之一。
農場改革使得澳洲在更熱、更乾燥的環境下,年產小麥比1980年代增加了約1500萬公噸。這一增量相當於全球每年小麥出口總量的約7%,甚至超過英國一整年的小麥收成。
(原文:Toxic algae are turning South Australia’s coral reefs into underwater graveyards – and there’s no end in sight, Less rain, more wheat: How Australian farmers defied climate doom)
暖化威脅風能 保育盲點助攻入侵種
《Nature》研究發現,北半球多地出現風速偏低現象,導致風力發電量驟降,可能衝擊全球風能供應,促使能源產業須提前布局因應未來不穩定風況。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Nature》期刊研究,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出現極端「風力乾旱」,即風速持續偏低、導致風力發電量大幅下降。
研究指出,歐洲、美國、中國東北、日本和印度等地,已經記錄到明顯的風力乾旱現象,這可能威脅到全球風能的供應。當然,這些研究結果並不代表風能產業的「末日」,而是有助於能源產業提前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Nature》也發現,局部景觀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措施,可以短期內取得成果,並催生「打造有利生物多樣性的景觀」(biodiversity-friendly landscapes)的作法,但此概念反而會讓耐高溫、耐污染的物種或外來種更容易擴張。
研究呼籲:保育策略不該只侷限在小範圍的保護區,而是要擴大到整個景觀規劃與管理,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減緩物種流失的速度。
(原文:Prolonged wind droughts in a warmingclimate threaten global wind power security, Biodiversity-friendly landscapes: A paradox for conservation?)
川普意外減碳、中國預警全球佈局
碳排多來自出口與製造,川普政策意外抑制經濟、間接減排;中國則積極透過MAZU全球預警系統,聯手多國強化氣候韌性,展開氣候治理新佈局。圖片來源/Unsplash
碳排主要是出口與製造活動的副產品,長期以來與經濟成長密不可分。報復性關稅可能使經濟陷入低迷,全球消費放緩,川普的經濟政策無意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環球電視(CGTN)報導,中國已與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及所羅門群島等國合作,開發雲端預警平台。中國氣象局(CMA)推出名為「MAZU」(Multi-hazard, Alerts, Zero-gap coverage, and Universal accessibility)全球預警網絡,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威脅。未來除了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氣候適應力,並將加快全球預警系統覆蓋率。
(原文:How Trump May Unintentionally Cut Carbon Emissions, China launches initiative to boost global early warning systems)
重啟核三?公投辯論會登場
核三是否重啟引發爭議,公投將於8月23日舉行;面對地震風險與核廢料處置難題,台灣能源轉型路線再度成焦點。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地狹人稠、地震頻繁,重啟核三是否恰當?再生能源技術進步、儲能技術日益提升的今天,是否應選擇更低風險、更低碳的再生能源?核三重啟公投案將於8月23日投票,8/7起舉辦5場辯論會。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表示,核電對台灣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他強調,從能源安全、韌性、清潔度到成本效益來看,「基本上核電對台灣都是正面的」。
屏東出生的立委莊瑞雄表示,核廢料問題尚無解方,屏東與台東已經為核電與核廢料承受了數十年的風險與代價,如今以重啟核電為名要求地方再度承擔,這不僅是對地方的不尊重,更是對居民安全與尊嚴的嚴重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