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陷入膠著;全球升溫風險逼近,野火更頻繁;河流釋放「古老碳」重新進入大氣
2025-08-11
記者徐柏棻

《塑膠公約》8月5日在瑞士日內瓦展開最後談判(INC-5.2),但進度陷入僵局:石油利益方與減產派對峙升溫,美國反對限制塑膠原料生產,產業遊說人數創歷史新高。記者曾原信/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瑞士日內瓦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入倒數 4 天,進度陷膠著。石油國與「減產派」對立升溫,美國反對限制塑膠原料生產,主張以回收為主;環團警告「軟弱條約等於背叛未來世代」。談判中產業遊說者創下 234 名新高,引發透明度疑慮。
歐洲則連續遭受氣候衝擊。法國南部爆發「史無前例」森林大火,燒毀逾 16,000 公頃,高溫乾旱和強風使火勢失控,專家警告暖化將讓此類極端野火更頻繁。另一方面,歐盟森林吸碳能力因砍伐、乾旱、病蟲害大幅下降,現僅吸收約 6% 的排放量,低於達成淨零所需的 8%,氣候目標岌岌可危。
全球升溫風險亦急遽逼近。最新研究指出,若排放不減,世界或在 2028 年前突破 1.5°C 致命門檻,即使立刻停排,已存熱量仍將推升溫度約 0.5°C。科學家呼籲立即深度減排並加速碳移除。
同時,科學家發現河流正釋放封存已久的「古老碳」,速度超過以往估計,恐導致全球碳排放評估低估。隨著冰川消融與土壤退化加劇,河流碳排放已成不可忽視的氣候變數。
從塑膠治理談判的政治僵局,到極端氣候與碳循環變化,全球永續挑戰正加速到來,亟需跨國協力與即刻行動,以避免氣候臨界點被突破。
日內瓦塑膠公約談判進行中,結構性衝突與行動號角同時響起
談判進入倒數,各國在減產與自願機制間角力,環團警告軟弱條約等同背叛地球,產業遊說創新高引發透明度疑慮。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污染治理進入關鍵倒數階段,代表綠色轉型的《塑膠公約》談判於瑞士日內瓦開幕。世界各地的環團、氣候倡議組織與科學家持續施壓,要求一份具有約束力、全面涵蓋塑膠全生命週期的條約,而地緣政治糾結與沾染石化利益的談判桌上,卻充斥著重大挑戰與對立。
根據聯合報報導,距離結束談判僅剩 4 天,條文括號已破千,各國急促改革談判程序;談判主席警告:「沒有時間了」,進度有限猶如時在一線間拉鋸。專家指出,大量遊說者進駐談判會場,石油國家與化工業勢力與「減產派」對立升溫,讓條約可能淪為模糊共識。環團直言:「若草率通過軟弱條約,就是背叛」,並警示「軟弱條約等於背叛未來的世代與地球」。此外,至少有 234 名產業遊說者創歷年新高,凸顯遊說滲透之深且談判透明度堪憂。
國際層面也呈現劇烈拉扯。路透社報導指出,美國在談判中發函多國,反對限制塑膠原料生產與化學添加物,偏向支援回收與設計替代方案而非從源頭減產;此立場與 100 多國支持核心生產限制形成鮮明對比。另一報導則揭示石油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抵制具有嚴格約束力的條約設計,推動談判走向「自願機制」而非強制規範。此結構化分歧讓各方對達成強而有力條約的信心面臨抉擇。
(原文:談判倒數 4 天!塑膠公約條文括號破千 各國急促改革流程;至少 234 名產業遊說者創新高;US sends memo rejecting global plastics treaty)
法國南部「史無前例」大火燒過逾 16,000 公頃,氣候乾熱是主因之一
南法 Aude(奧德)地區近日爆發今年歐洲最嚴重之一的森林大火,火勢短時間內蔓延超過 16,000 公頃(面積約大於巴黎市),並造成至少一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數村撤離與大量農業與林地破壞。當局雖陸續調動噴水機、消防隊與空中支援,火場仍因高溫、乾燥與強風交互作用,而呈現難以預測的跳躍式蔓延。
氣象與火險專家指出,地中海沿岸今年夏季的異常乾熱與長期降雨不足,已把可燃物含水量降至危險值,使得一旦起火便易失控;再加上多年來的土地使用變化(例如放牧減少、林下植被累積)與防火間隔不足,使得野火更難撲滅。多家媒體引用當地與國際專家警告:此類極端野火事件在暖化情境下將更為頻繁且範圍更廣。
此一事件也凸顯歐洲於「防災與備援」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從資源調度、跨區協同、消防人力到社區疏散路線與農村復原力,都需跨部會檢討與升級。縱然短期需以救災、賑災與生態復原為要,但中長期則需結合減碳、土地復育與森林管理策略,降低未來災害成因與風險。
(原文:Climate change drove 'unprecedented' wildfire in southern France, officials say;France battles largest wildfire in decades, one person killed)
歐盟森林吸碳能力顯著下降,致氣候目標岌岌可危
歐洲森林碳吸收量因砍伐、乾旱與野火等因素自2010–2014年的年均500億噸CO₂降至2020–2022年的332億噸,衰退近三成,僅佔歐盟排放量6%,低於達標所需的8%。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 Reuters 報導,最新研究指出,由於過度砍伐、乾旱、野火與蟲害等因素,歐洲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大幅削弱,嚴重威脅到歐盟達成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2010–2014 年間,歐洲森林每年平均吸收約 500 億噸 CO₂,但自 2020–2022 年平均僅剩約 332 億噸,下降近三成。而目前實際吸碳量僅約佔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6%,比所需的約 8% 還少 2%。
Sustainable Switch Climate Focus報導,歐盟政府現正積極尋求補強其氣候監控能力,包括建立歐洲海洋觀測與資料網路,以補償對過去主要依賴的美國資料來源的減少。這些基礎設施將監測航運、海床棲地和海洋垃圾等有關生態系統的指標,並提升森林與海洋吸碳潛力的預測及管理能力。
(原文:EU climate goals at risk as ailing forests absorb less CO2, scientists say;Sustainable Switch Climate Focus: EU breaks dependency on US science)
世界或在三年內突破 1.5°C 致命門檻,急迫減排當務之急
多國科學家警告,依當前排放速度,全球恐在2028年前突破1.5°C升溫門檻,即便立即停排,既有熱量仍將推升約0.5°C,顯著增加冰蓋崩解、雨林衰退等氣候臨界點風險。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Carbon Brief報導,最新研究由 60 位科學家進行的多模型分析指出,若目前碳排放速度不變,全世界可能在 2028 年前突破關鍵的 1.5°C 升溫閾值。BBC 和碳簡報皆報導,這一突破將使氣候「臨界三年期」逼近,風險迅速攀升。
LiveScience 報導,即使採取立刻停排政策,海洋與大氣中已存熱量仍可能使全球溫度在未來幾十年上升約 0.5°C,目前全球已較前工業時期平均高出約 1.2°C。報告強調,跨越 1.5°C 閾值會顯著提升觸發氣候「臨界點」的可能性,例如冰蓋崩解與雨林衰退。科學家呼籲立即實施大規模減碳與碳移除方案。
在碳排放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地球可能於2028年之前達到危險性升溫門檻。即便全世界立即停止所有排放,仍無法避免額外的上升,凸顯滅排政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科學界一致認為,要避免不可逆的氣候變化,唯有立即且深度的減排與投資在碳移除技術、生態系統保護等措施上。
(原文:Three years to ‘keep 1.5C alive’; Bonn talks turn ‘bitter’; Inside Mumbai’s monsoon ‘war room’ ;We're within 3 years of reaching a critical climate threshold. Can we reverse course?)
古老碳從河流釋出,對全球碳排放計算帶來新挑戰
研究發現,長期封存於峽谷與土壤的「古碳」正經由河流大量釋出,速度遠超預期,恐導致全球碳排估算失真,凸顯河流已成重要碳源並需納入氣候模型。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ScienceDaily 報導,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發現,以前被長期封存於峽谷與土壤中的「古老碳」(ancient carbon),正透過河水釋出,重新進入大氣中。研究指出,這些碳的釋放速度遠超過此前估計,對全球碳排放總量的評估造成嚴重偏差。
Carbon Brief Daily Brief 提及相關氣候碳匯問題時指出,全球土地與海洋吸碳庫功能正因氣候暖化而變弱,尤其在極地與乾旱地區,例如亞馬遜乾旱、加拿大大火等都導致碳匯逆轉。這類古碳釋放現象在河流範疇加劇了此一趨勢,凸顯碳迴圈模型需重新調整。
這項新發現意謂長期封存的碳正重新釋出,河流不再只是水路系統,也成為全球碳迴圈中重要的釋放管道。這要求現行的碳預測模型必須納入河流古碳排放因子,否則可能低估全球 CO₂ 發行情境。尤其在溫暖化、冰川消融與土壤退化加劇的環境下,河流碳釋放將成為氣候政策與永續策略中不可忽視的新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