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中美排放逆轉、全球塑膠條約談判陷僵局、歐盟紀錄火災面積翻倍

2025-08-18

記者/陳美萍

願景永續周報:中美排放逆轉、全球塑膠條約談判陷僵局、歐盟紀錄火災面積翻倍

歐洲氣候危機加劇,火災與極端天氣頻仍,威脅糧食與能源安全;澳洲政府延後公布氣候風險報告,引發外界對政策透明度的質疑。圖為野火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全球兩大碳排放國——中國與美國,排放走勢出現明顯逆轉。2025年前半年,中國的碳排量下降,而美國卻上升。

《紐約時報》長篇報導:《中國如何從清潔能源模仿者變成全球創新者》。反映出兩國在能源轉型和氣候政策上的不同方向,也預示著全球氣候領導權和科技競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同時,國際塑膠條約談判再度陷入僵局,導致全球減少塑膠污染的行動被迫延後,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歐洲的氣候危機愈加嚴重,火災面積激增,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威脅糧食供應、能源安全和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澳洲政府因延遲公布一份關於氣候風險的報告,引發外界對政策透明度和應對態度的質疑。

美國因電價飆升和氣象局人力不足問題,讓川普政府的氣候政策受到更多檢視。

中美排放逆轉 中國崛起為清潔能源領航者

2025 年上半年,中國碳排放量下降 2.7%,美國則上升 4.2%。中國再生能源投資持續成長,已佔全球三分之一,美國則因煤炭使用增加導致排放反彈。圖為中國敦煌太陽能發電廠。圖片來源/Unsplash

《Politico》報導:全球最大的氣候污染來源美國與中國今年上半年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由國際學者團隊主導的全球排放追蹤機構 Carbon Monitor 數據指出,2025年前六個月,中國的碳排量下降了2.7%,而美國的碳排量則上升了4.2%。

E&E News 也報導這則新聞,隨著煤炭在美國出現「小幅復甦」,美國與中國的位置突然對調:美國排放上升,中國排放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也迅速崛起。

《紐約時報》以「中國如何從清潔能源模仿者成為全球創新者」為標題,發表了一篇長篇報導: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已大幅領先其他國家,不斷推出未來能源組合的創新設計,包括太陽能與風能、電池以及電動汽車。

美國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報告《世界能源投資2025》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能源相關領域的主要海外投資者,不但涵蓋多種燃料和技術,同時也投資於關鍵礦產資源。

《中國日報》報導,中國目前佔全球三分之一的清潔能源投資(包括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電池與電動車等領域發展),而十多年前這一比例僅為四分之一。

《環球時報》指出,中國致力於實現「雙碳目標」,發展「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該理論在過去20年一直指導著中國實現可持續經濟的發展。

(原文:A new way the US may be falling behind ChinaIn sudden shift, American emissions rise as China’s fallsHow China Went From Clean Energy Copycat to Global InnovatorExecutive summary – 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5 – Analysis - IEA;Nation driving global green investmentsViewing China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two mountains’ concept and its practice)

全球塑膠條約談判陷僵局 生產限制成最大分歧

日內瓦塑膠公約談判陷入僵局。石油出口國與美國主張聚焦廢棄物管理,反對削減塑膠生產;歐美多國與環團則要求從源頭限縮。峰會最終無果,各方僅承諾未來重啟協商。記者曾原信/攝影

《法新社》報導,來自約180個國家代表近日齊聚日內瓦,試圖就日益嚴重的塑膠污染問題進行一項全球性協議。然而,在核心議題上,談判陷入僵局。最大的分歧在於,一些國家主張聚焦於廢棄物管理,另一些國家則呼籲應從源頭削減塑膠生產,並淘汰最具毒性的化學物質。

《The Hindu》報導,印度公開支持包括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中國與巴林等石油出口大國的立場,表示談判應聚焦於「塑膠污染」本身,不應觸及塑膠生產問題,因為生產限制將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

《美聯社》指出,美國退出多項國際氣候協議,此次罕見積極參與塑膠條約談判令人矚目。然而美國與其他化石燃料出口大國站在共同立場,反對削減塑膠生產,因為絕大多數塑膠原料源自石油與天然氣。

《獨立報》指出,談判瀕臨破裂,尤其在「生產限制」的議題上形成僵局。多個環保組織警告,若各國無法在此輪談判中達成妥協,將無法制定出足以應對當前塑膠污染危機規模的有力條約。

《衛報》報導,本次峰會再度無果而終,對多邊主義構成重大打擊。儘管談判陷入僵局,與會各國仍表示未來將重啟協商。部分代表甚至考慮,在排除那些阻撓進程的產油國(petrostates)情況下,繼續推動相關行動。

(原文:Momentum sagging at UN plastic pollution treaty talksHalfway into talks for global plastics treaty, consensus remains elusiveUS at Plastics Treaty Talks Is Rare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Under Trump. What's the Goal?Plastic treaty talks nearing collapse as nations remain deadlocked on productionPlastic pollution talks fail as negotiators in Geneva reject draft treaties

氣候危機升溫 熱浪與野火席捲歐洲


《路透社》報導,受到熱浪與強風助長,南歐多地野火肆虐,當地政府疲於應對、民眾被迫疏散,情勢陷入混亂。根據歐盟科學中心聯合研究中心(EU Science Hub's Joint Research Centre)資料,截至2025年為止,歐元區已有近44萬公頃(約1,700平方英里)土地遭野火波及,為2006年以來同期平均值的兩倍,火勢嚴重程度創下新高。

《衛報》指出,極端高溫正不斷刷新歐洲氣溫紀錄,多國氣溫逼近或達到攝氏40度。英國雷丁大學的氣象學研究員阿克謝伊·德奧拉斯(Akshay Deoras)表示,氣候變遷正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安全,但許多人仍低估了這種危險。

《世界報》報導,西班牙近日爆發多起野火,迫使數千人緊急撤離。《衛報》專欄作家馬麗亞·拉米雷斯(María Ramírez)撰文批評西班牙政界,指出儘管高溫導致中暑病例激增、野火頻繁並造成死亡,政府對氣候緊急狀態依然缺乏應有的重視與具體行動。

BBC指出,英格蘭氣溫飆升至33.4°C,標誌著「第四波熱浪」來襲。高溫引發「全國性重大水資源短缺」,影響農業灌溉,威脅野生動物生存,同時提高野火風險。BBC更引用氣候科學家的說法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英國可能面臨所謂的「火災浪潮」(firewaves)。《每日鏡報》警告,這種異常氣候可能會持續至深秋。

(原文:Wildfires fanned by heatwave and strong winds rage across EuropeThousands evacuated in Spain as deadly heatwave fans Mediterranean wildfiresSpanish people know deadly heatwaves are now an annual event. So why are our politicians in denial?England enters fourth heatwave as temperatures reach 33.4CHot, dry summers bring new 'firewave' risk to UK cities, scientists warnUK water shortage fears as FIVE areas in drought ahead of amber heat health alert

氣候風險報告揭危機,澳洲政府延後發布引爭議

澳洲一份尚未公開的氣候風險評估報告遭形容「強烈且可怕」,揭示熱浪死亡、基礎設施受衝擊與財政風險等重大威脅。報告延後發布,引發政府隱匿資訊的爭議。圖片來源/Unsplash

《衛報》指出,一份澳洲政府尚未公開的全國性氣候風險評估報告,被內部人士形容為「強烈且可怕」,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這份報告評估氣候變遷對澳洲經濟與環境的重大威脅。內容包括未來災害的影響模擬、熱浪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衝擊電力、交通、食物供應與金融系統等多項基礎結構等,讓科學家和政策分析師都感到極度震驚。

《澳洲金融評論報》亦指出,該報告揭示了氣候變遷對澳洲的經濟體系、財政預算、以及基礎設施安全等構成深遠風險,並有「高度詳盡」的模型分析。

引發爭議的是,這份原本應該公開的報告被暫時延後發布。因考量「距離確定2035年減排目標只剩數週」,擔憂內容對政府的能源與環境政策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原文:Risks of climate crisis to Australia’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re ‘intense and scary’, unreleased government report saysLabor keeps ‘dire’ climate report under wraps

電價飆升與氣象局人力危機 川普政策面臨多重檢視

美國電價一年漲幅超過生活成本兩倍,主因包括AI與資料中心推升需求、電網老化與通膨效應。電價與汽油價格走勢分歧,成為政治攻防焦點。同時,國家氣象局因洪災應變爭議宣布恢復450個人力職缺。圖為紐約Ravenswood發電廠。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報導,全美電價在過去一年中漲幅已達一般生活成本指數的兩倍以上。

Investopedia分析,電價上漲背後的因素複雜,包括:人工智慧與資料中心迅速擴張導致能源需求上升、電網老化升級,以及整體物價因通膨攀升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Axios》報導指出,美國的電力和汽油價格正呈現出顯著的分歧,這一趨勢在政治上引發了關注,為即將到來的2026年中期選舉提供了政治辯論的焦點。民主黨指責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取消導致電價飆升,而共和黨則強調放寬化石燃料政策對低汽油價格的貢獻。

《路透社》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NWS)近日政策急轉彎,宣布將恢復先前裁撤約450個人力職缺,包括氣象學家、水文學家與雷達技術員等。

外界質疑,上個月襲擊德州丘陵地區的突發性洪水造成至少137人死亡,當地國家氣象局辦公室長期人力不足,有可能因此導致對災害預警的延遲與準確性下降。

(原文:Electricity prices are climbing more than twice as fast as inflationHere’s Why Your Energy Bill Keeps Climbing–And Won’t Fall Anytime Soon1 big thing: Power and gasoline are diverging — in dollars and politicsU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to restore hundreds of jobs cut under Tr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