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標竿學習/阿默減碳轉型 做永續甜點
2025-08-24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萍

阿默企業董事長周正訓(左)與第二代經營者周星佑,致力推動品牌永續轉型。記者蔡宗儒/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去年首度推出「中小企業ESG系列報導」,每周日刊出,廣受好評。今年,我們深入全台產業聚落,精選19家中小企業,報導他們如何突破困境、創造價值、為更多中小企業加入永續行列引路。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去年首度推出「中小企業ESG系列報導」,每周日刊出,廣受好評。今年,我們深入全台產業聚落,精選19家中小企業,報導他們如何突破困境、創造價值、為更多中小企業加入永續行列引路。
「不是所有的味道都會被記得,但我相信那些源自良知的美味會永遠流傳。」阿默企業董事長周正訓提到這幾年為了降低烘焙過程大量產生的碳排,阿默嘗試從配方設計做改變,「我們減少使用油脂,採用低碳植物性油,並開發植物性蛋黃等替代原料。」
攜手在地小農 減少碳排
為了減少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阿默實業選擇與在地小農合作,最新款的紅茶紅玉蛋糕,就是使用台灣在地的紅茶,「我們希望所有食材都能在地化,不僅縮短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也支持台灣農業發展」。
周正訓也提到,正在研究以米粉取代進口小麥,兼顧食品過敏問題與減碳運輸。
阿默企業的綠色改革,是一場從內而外的轉型。早期阿默蛋糕工廠排放的油脂與廢水,不僅形成沼氣導致地下管線爆裂,連井蓋都被掀開,四溢的惡臭造成社區與環境的嚴重衝擊。從那次事件開始,阿默痛定思痛全面改造新廠房的排汙系統。
「從源頭開始,將排水系統導入截油、沉澱與過濾設施,大幅改善廢水品質;在空氣處理上,烘焙採用降溫、活性碳吸附技術,有效減少70%的異味與熱氣排放。」阿默透過實質改變,與社區共生、與環境共好。
用甘蔗渣切刀 代替塑膠
此外,包裝的改革也沒停下來,阿默實業全面使用通過FSC認證、來自甘蔗渣等環保來源的材質,大幅減少傳統塑膠與複合材質覆膜,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其實早在30年前,我就開始思考塑膠汙染的問題:有沒有可能用可分解的塑膠袋?但當時技術有限,只能勉強繼續使用塑膠袋,但是創業兩年左右,我們就全面改用紙製手提袋。」然而一個小改變,每月卻多出了近10萬元開銷,成為阿默草創期的一個深刻陣痛。如今阿默蛋糕旁附贈的切刀,也改用可生物分解的甘蔗渣取代塑料。
「阿默願意先踏出這一步,並且分享給同業參考,當大家都使用了,達到一定的規模,成本自然會下降。」阿默蛋糕第二代周星佑說,「如果未來全產品替換甘蔗渣小刀,每年成本會增加約183萬元,但對於環境來說,每年卻可以減少4,300公斤塑料。」
周星佑說,烘焙供應鏈的溝通,是一段拉鋸的歷程。剛開始,供應商會反彈,公司內部也會有採購壓力,由此形成阿默實業推動永續障礙之一,「當我們要求廠商要提供符合ESG標準的原料時,供應商常說:做不到,因為量太少了,這就需要更耐心的溝通。」
原料包裝採購 最大挑戰
阿默實業採購課組長李靜玉說:「在推動永續的過程中,原物料與包裝的採購,成為最大挑戰。早期阿默導入FSC認證包裝時,市面上願意配合永續理念的廠商真的很少,我多次碰壁,只能持續開發新的供應商。有些包裝如食品用紙袋,還必須通過額外的驗證流程,會耗費二至三個工作天,增加了我們的作業時間與成本。」
此外,永續包材如可分解塑料、非覆膜印刷,因為市場接受度低、技術門檻高,廠商開發意願不高,由此也增加了採購難度。
另外,阿默為了尋找動物福利雞蛋等符合永續標準的原料,也必須不斷與供應商溝通與確認。這些挑戰不僅擴大了作業範圍,也提高內部跨部門協作的需求。
阿默實業永續管理師陳宣宏說,「為了化解歧見,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與公司同仁、供應鏈還有顧客溝通永續理念,不只改變自己,也影響整個供應鏈。我們不只對環境友善,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屬於我們的品牌文化。」
在阿默,永續從生活細節做起。新進員工報到時,就會收到一雙環保筷,公司午餐全面禁止使用免洗餐具,真正落實「從內而外」的永續實踐。
在公司服務近十年的店長鄭仕臻分享,阿默的永續行動不僅體現在產品,更深入公司營運與日常習慣,像是辦公室空調就設定恆溫26℃,減少能源浪費。
她最珍惜的,也是公司努力提升職場氛圍,像是身為「三寶媽」的她,如願請調到離家近的門市服務,「這是一家重視永續,也重視員工幸福的企業。」
溫柔回應土地 拚碳中和
阿默先前獲選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永續台北好企機」計畫,接受KPMG安侯永續團隊輔導,安侯副理張凱柔表示,阿默以「永續甜點品牌」展開中小企業ESG創新轉型,接連推出的永續乳酪蛋糕、巧克力蛋糕,在製作過程完全碳中和。每賣1公斤可可豆,還回饋0.1歐元給當地農民,不斷發揮永續創新及影響力。
一塊蛋糕,能改變世界。在阿默,當第一匙黃油在鍋中融化,飄散的不只是香氣,也是永續的好味道。阿默蛋糕延續美味,也對土地、對下一代有了溫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