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COP30 後勤爭議未解;中國上半年碳排年減 1% 但「煤製化工」成隱憂;美國多項風光電補助限縮,引發反彈;Google 在臺簽署地熱能源配電協議;竹市廢汙水自治條例8月22日實施
2025-08-25
記者徐柏棻

中國靠太陽能、風電推動電力減排,但煤製化工投資恐抵銷成果;美國則因農業部收緊農地再生能源補助,太陽能發展受阻,引發農民與業界反彈。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近期永續與氣候領域有多則值得關注的進展。首先,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的後勤問題陷入膠著。會議將於 11 月在巴西亞馬遜城市貝倫舉行,但多數代表團仍未能負擔高昂住宿費用,特別是小島國與最不發達國家代表。住宿困境引發是否縮減代表團規模的討論,也凸顯氣候談判在公平性與參與權上的挑戰。
其次,中國 2025 年上半年碳排放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1%,其中電力部門因太陽能和風電快速擴張而減排約 3%,顯示再生能源已足以應對新增電力需求。不過,煤製化工產業的擴張帶來隱憂,若持續投資,將抵銷部分再生能源成果,甚至到 2029 年可能再推升排放。這反映中國能源轉型的兩難。
在美國,農業部(USDA)宣布收緊農地再生能源支持,限制風電與地面型太陽能計畫獲得補助。儘管官方聲稱只是「提高審查」,但新增門檻如規模限制、禁止使用特定國家製造的太陽能板等,引發農民與業界反彈。
企業端有正面案例。Google 宣布在臺灣簽署亞洲首個地熱購電協定,承諾到 2029 年新增 10 兆瓦無碳電力,供應資料中心與研發設施使用,並將台灣商業地熱容量翻倍。
在地方治理方面,新竹市 8 月 22 日起正式施行全國首例「廢水及汙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條例明定不得將廢汙水排放至取水口上游,並設置罰則及專責推動委員會,納入專家、民間團體及公眾參與,展現地方推動水資源永續與公私協力的實踐。
COP30 後勤爭議未解;UN 氣候局與巴西協調陷膠著
巴西亞馬遜城市貝倫(Belém)將在11月迎來COP30,但住宿問題引發爭議。許多脆弱國家代表團抱怨房價過高、床位不足,巴西雖強調全市可提供5.3萬床位,仍遭批「排除性高」。住宿補助方案遭否決,是否縮減代表團規模成為焦點。圖片來源/Unsplash
Climate Home News 報導,COP 局上週召開會議,針對 11 月在巴西亞馬遜城市貝倫(Belém)舉辦的 COP30 後勤問題討論。UNFCCC 於 8 月初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國家回覆問卷,其中多數代表團尚未訂房;LDC 與小島國家更有 90% 尚未訂房,主因為價格遠超可負擔與平台設定的最低入住天數。巴西方面強調全市「可提供 5.3 萬床位」,並成立部會任務編組,優先協助脆弱國家;但部分成員(如巴拿馬)仍批評目前條件「排除性高」。
路透社報導:在與 UN 氣候祕書處的緊張會議後,巴西否決了「為各國代表提供每晚補助」的提議(開發中國家 US$100、已開發國家 US$50),並改建議聯合國調整日支費(DSA),以貼近實際房價;同時維持「不更換主辦城市」立場。住宿價高漲也引發「是否縮減代表團規模」的討論。
(原文:COP bureau meeting ends in stalemate as Brazil insists Belém logistics can work ,Brazil brushes off UN call for hotel subsidy in tense COP30 talks)
中國上半年碳排年減 1%;再生能源拉動、但「煤製化工」成隱憂
中國2025年上半年碳排放下降1%,主要受惠於太陽能與風電快速擴張;僅太陽能發電增量就幾乎覆蓋全國用電成長。然而煤製化工產業持續擴張,已抵銷部分成果,恐成能源轉型新隱憂。圖為中國哈爾濱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分析顯示,中國 2025 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上年同期下降 1%。電力部門排放減少約 3%,與煤耗下降、太陽能與風電快速擴張相關;不過天然氣用量上升。整體減排呈現自 2024 年 3 月以來的延續趨勢。
Carbon Brief 與 Climate Home News 指出,減排主要由創紀錄的太陽能新增裝置推動,但「煤製化工」擴張(合成燃料、塑膠前驅物等)抵銷部分成果,2020 年以來已額外推升全國排放約 3%,若持續擴產至 2029 年恐再增約 2%。分析並提及:太陽能單獨的發電增量已大致覆蓋上半年約 170 TWh 的用電增長,凸顯再生能源在維持經濟成長與減排間的關鍵角色。
(原文:China's carbon emissions fell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5, study shows,Analysis: Record solar growth keeps China’s CO2 falling in first half of 2025 ,China’s emissions fall but growing coal-to-chemicals sector raises concern)
美國農業部收緊農地再生能源:多項風光電補助限縮,引發反彈
美國農業部(USDA)宣布限縮農地風光電補助與融資,並加碼支持化石燃料與部分生質燃料。新規大幅提高門檻,例如 50kW 以上地面型太陽能或使用「敵對國家」製造的設備將被排除,引發學界與業界批評,認為此舉削弱農村能源轉型與社區韌性。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Inside Climate News 報導, 美國農業部(USDA)本週宣布,將停止或限制對農地上風、光電的資助與融資,延續川普政府對再生能源激勵的全面收縮;同時加碼支持化石燃料與部分生質燃料。學者與業界批評,此舉削弱農民多元收入與社區能源韌性。
路透社報導指出, USDA 隨後釋出細節,表示將「提高審查」而非完全禁止,但多項門檻大幅拉高:例如超過 50kW 的地面型太陽能、或欠缺歷史用電證明者,將被排除於 REAP 等計畫;部分貸款計畫亦排除風光電,且不得使用「敵對國家」製造的太陽能板。批評者指出,USDA 自家資料顯示風光占用農地比例極低、且多與農作並行,限縮將拖累電網與農村投資。
(原文: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Bans Support for Renewables, a Lifeline for Farmers ,USDA will heighten scrutiny for solar and wind projects on farms, but some may continue)
Google 在臺簽署地熱能源配電協議,擴增綠電使用
Google首度在亞洲簽署地熱能源購電協定,選址台灣,計劃於2029年前提供10MW 無碳電力,不僅支援其資料中心與研發設施,也讓台灣商業地熱容量翻倍,成為國際永續轉型的重要示範。圖為示意圖。記者游昌樺/攝影
The Verge 報導, Google 在亞洲首次簽署地熱能源購買協定,地點位於台灣。此協定承諾於 2029 年前增加 10 MW 無碳電力,為其資料中心與研發設施供電,同時將台灣商業地熱容量翻倍。該計畫符合 Google 2030 年減碳及全使用無碳電力的目標,也可能帶動更多企業投入地熱能源開發。
Google 這項作法展示企業在能源轉型中的角色,呼應永續轉型國際趨勢,也讓台灣地熱能應用獲得具體落地範例。
(原文:Google’s geothermal energy ambitions are growing , How is Taiwa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
竹市廢汙水自治條例8月22日實施 全國首例針對廢汙水排放制定
新竹市「廢水及汙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8月22日正式上路,全國首例明定取水口上游禁排廢汙水,並設罰則。條例源自「喝好水」公投訴求,展現城市守護水資源與公共健康的決心。圖為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2021年發起的地方公投活動。記者張裕珍/攝影
新竹市廢水及汙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經環境部審查核定通過,於8月22日正式生效,市府後續將依自治條例以「分期分區」方式管理廢汙水排放,明定不得排放廢水及汙水於取水口上游,亦規定違反排放管制罰則,這也是全國首例針對廢汙水排放所制定的自治條例。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2021年曾發起全國首見的「喝好水」地方性公投,為頭前溪水質請命;新竹市據此在2022年通過「廢水及汙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規定管制區內不得排放廢汙水到新竹市轄內的取水口上游。
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指出,乾淨的水資源是城市永續發展與民眾健康的基礎,本自治條例是依據2021年12月18日地方性公民投票通過之公投案主文訴求所研擬,並經市議會三讀通過。市府從自治條例研擬、審查到核定的每一步都全力以赴,展現對公共衛生與環境品質的高度重視。
新竹市環保局表示,自治條例公布後,所訂推動委員會設置及運作辦法,將由市長擔任主任委員,並納入水利、環境工程、生態與河川復育等領域專家學者,以及開放民眾與民間團體提出建議,確保制度充分反映在地需求,確保政策透明、社會參與及專業兼具,達到公私合作,推動淨零綠生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