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挑戰:澳洲減排目標惹議、WMO示警旱澇加劇、歐洲熱浪歸因、IEA點名油氣投資矛盾,中山大學實證海水鹼化助吸碳
2025-09-22
記者徐柏棻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所發佈資訊顯示,全球僅三分之一流域維持「正常」狀態,亞馬遜、北美與南部非洲經歷嚴重乾旱,WMO籲各國強化水資源管理與早期預警以降低風險。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本週國際與國內永續焦點集中在氣候政策、能源轉型與海洋研究。
澳洲政府公布 2035 年減排目標為 62–70%。儘管官方強調「雄心且可行」,但環團批評下限過低,難與《巴黎協定》1.5°C 對齊。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全球水資源 2024》,顯示僅三分之一流域維持「正常」狀態,其餘皆陷於旱澇並行。
歐洲「致命熱浪」歸因分析指出,今夏約 1.65 萬起熱相關死亡中,三分之二歸因於人為暖化。倫敦帝國學院研究顯示,暖化加劇熱浪強度,特別危及高齡者。國際能源署(IEA)警告全球油氣田自然遞減加速,業者每年投入 5,000 億美元僅能「維持現狀」,難以滿足新增需求。《金融時報》指出,若不及早調整,OPEC+ 市佔可能升至六成。
國內中山大學研究首次實證「海水自然鹼化」有助吸碳。研究團隊在南海長期觀測資料中發現,鹼度每年上升 0.56 µmol/kg,使二氧化碳吸收力提升 28%,並減緩海洋酸化速度。成果已登上國際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澳洲公佈 2035 減排目標 62–70%,被批「沒有企圖心」
澳洲公布2035年減排目標62–70%,遭批下限過低、對化石燃料過於寬鬆,恐難與1.5°C升溫路徑接軌。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 澳洲政府18 日宣布 2035 年全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相對 2005 年 62–70%。氣候部長 Chris Bowen 稱其「雄心且可行」,但環團指下限僅 62% 低於部會建議,難與 1.5°C 對齊,且政策設計仍對化石燃料過於寬鬆,例如延長天然氣專案、對燃煤退場與輸電擴充缺乏明確時程。
衛報評論指出,政府採「寬幅目標」意在紓緩政治與產業壓力,但若停在 62% 將無法承擔「公平份額」。文章並比較他國:英國以 1990 年為基準承諾 2035 年減 78%(相當高於澳洲),而挪威目標為 70–75%;澳洲若要在 2030 年代達標,需「倍增」風光裝置、加速電動化與建築節能,否則仍仰賴碳移除技術「硬撐」淨零路徑。
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依官方採納之氣候變遷委員會(CCA)建議,要達成 62–70% 區間,電力部門須快速去碳、提高再生能源佔比、並處理長年瓶頸的輸配電投資與社會許可問題;交通方面需擴大 EV 滲透、強化油耗標準與公共運輸轉乘;產業面則需以綠氫、電氣化與效率提升,替代現有高排碳程式。
(原文:Australia's watered down emissions target draws ire of environmentalists ;What is a climate target, and how does Australia’s new one for 2035 stack up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Independent advice spells out mammoth task ahead for government to reach 2035 target)
WMO:全球三分之二流域去年乾旱與洪災並行
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中歐與南亞頻遭暴洪,水迴圈快速「乾濕切換」,已連續六年衝擊水資源安全。圖為2024年10月西班牙東南地區瓦倫西亞自治區發生的致命洪災。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衛報報導,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年報指出,2024 年僅約三分之一流域呈「正常」水文狀態,其餘地區不是偏乾即偏濕。亞馬遜、北美與南部非洲經歷嚴重乾旱;中歐、南亞則頻遭暴洪。報告並重申 2024 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連三年出現顯著冰川消融,對淡水供應與海平面造成長期壓力。
金融時報報導,受到極端氣候「乾-濕擺盪」影響,歐洲保險理賠金額達數十億歐元,且地下水位偏低、逾六成測站觀測到異常。WMO呼籲各國投資監測網與資料共享、強化蓄水與早期預警,並在農業灌溉與城市排水投入適應工程,以減少極端事件的社會經濟損失。
WMO 報告強調「從乾旱到洪災」的快速切換已連續六年發生,顯示水迴圈更難以預測;同時提醒政策擬定須納入湖泊表層高溫對水質的影響,以及高山冰川快速衰退對下游供水的連鎖效應。發布會亦呼籲決策者把水管理置於氣候政策核心。
(原文:Only a third of world’s river basins experienced normal conditions in 2024 ;Two-thirds of rivers suffered abnormal conditions in hottest year, says WMO ;State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s 2024)
歐洲「致命高溫」:三分之二熱相關死亡與人為暖化直接相關
研究顯示,今夏歐洲約1.65萬起熱相關死亡與人為暖化有關,專家呼籲強化都市降溫設計與熱風險管理。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英國衛報報導,倫敦帝國學院等團隊對 854 個歐洲城市進行早期歸因分析,指今夏熱相關死亡中,約三分之二可歸因於人為暖化,估計約 16,500 例(以 65 歲以上為主)與升溫有關;人為暖化讓熱浪增溫約 2.2–3.6°C,放大了醫療負荷與公共衛生風險。作者建議各國建立常態化的熱風險管理(預警、降溫中心、社區探訪)、並在都市計畫與建築上導入降溫設計。
Euronews歐洲新聞台報導指出,研究結合死亡統計與氣候歸因模型,並呼應近年歐洲熱浪頻率與強度顯著提升的趨勢;在高齡化社會下,熱危機對脆弱族群衝擊擴大。專家亦提醒,城市綠地、反照率高的建材與社會照護網路,是降低死亡風險的關鍵組合。
科學傳播機構表示,英國科學媒體中心彙整的專家意見,雖屬早期分析,但結果與既有文獻一致,凸顯「歸因科學」在公共衛生決策中的價值。專家建議政府將熱害納入基礎設施投資評估(如醫療量能、電網負荷與勞動安全),並強化與空汙、乾旱等複合風險的聯動管理。
(原文:Canavan claims Coalition ‘on the cusp’ of abandoning net zero as Ley urged to follow Dutton’s voice referendum tactics ;Climate change tripled death toll from European heatwaves this summer, study says ; expert reaction to unpublished study looking at climate change-driven heat deaths across Europe)
IEA 警示:油氣田自然遞減加速、每年 5,000 億美元只是「原地踏步」;1.5°C 路徑恐需提前關閉部分專案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全球油氣田遞減加速,業者每年投入5,000億美元僅能維持現狀,凸顯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投資迫切性。圖為San Ardo油田。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路透社報導, 國際能源署(IEA)新分析指,全球油氣田自然遞減率上升,在頁岩與深海比重提高下,企業需更高資本支出才能維持產量;若停止投資,全球石油供給一年恐減少 550 萬桶/日、天然氣每年減少 2,700 億立方公尺。這表示現行投資多用於「對抗遞減」而非滿足新增需求。
金融時報指出,以 1.5 萬個油氣田資料推估,行業每年投入約 5,000 億美元只夠「原地踏步」;頁岩油氣需持續鑽井,否則迅速下滑。IEA 並預期至 2030 年,再生能源可能提供近半全球發電。報告亦顯示,若其他地區產量衰退,OPEC+ 市佔恐在 2050 年升至逾六成。
Climate Home News報導, 為守住 1.5°C,IEA 指部分成本高、碳強度高的油氣專案須提前退場,避免過度供給與資產擱淺;同時重申在 1.5°C 需求情境下「不需新油氣投資」,而應將資本轉向清潔能源與效率。
(原文:Decline in global oil and gas field output accelerating, IEA says ;Oil and gas groups spend $500bn a year ‘to stand still’ as fields decline, says IEA)
中山大學研究首次實證 海水自然鹼化助吸碳
研究發現南海海水鹼度逐年上升,可提升二氧化碳吸收並減緩酸化,展現自然增鹼對碳循環的正面效益。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公視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最新研究發現,自 1999 年起在南海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站(SEATS)」之觀測資料,包括總鹼度、溶解無機碳 (DIC)、pH值與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發現海水鹼度有上升趨勢,並且這種自然鹼度的上升有助於提升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同時減緩海洋酸化的速度。
若將此類鹼化方式應用在人為干預(例如人工增鹼技術)於其它海域如台灣海峽,可能也能帶來益處。報導指出,海洋原本透過海氣交換吸收大約 26% 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但吸收過程中造成的酸化對珊瑚、軟體動物有害;海水增鹼被視為可能的碳移除與環境緩和方式。
中央社報導,雷漢杰教授的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該研究指出,南海表層海水的鹼度年增加率約 0.56 µmol/kg,由此估算,與該鹼度變動對應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提升約 28%;同時,海洋酸化的速度(pH 值下降)被緩解大約 14%,碳酸鈣飽和度的下降也被抑制約 22%。
自然鹼化現象(natural ocean alkalinity enhancement, OAE)對海洋碳迴圈與海洋化學狀態產生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