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永續周報:川普稱氣候變遷是騙局、中國訂2035減排區間;全球綠能投資續增、產量落差擴大,臺灣研議碳費減壓
2025-09-30
記者徐柏棻

聯合國大會聚焦氣候議題,美國總統川普稱氣候變遷是「史上最大騙局」,中國提出2035年減排承諾,多國則被點名化石燃料產量規劃遠超 1.5°C所需上限,全球能源轉型的矛盾現實再度浮現。圖為聯合國總部大樓。圖片來源/Unsplash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本週在聯合國大會場邊,全球氣候敘事呈現「否定與承諾並行」,美國總統川普於聯合國大會演說中稱氣候變遷是「史上最大騙局」,此說法隨即遭多國代表與科學界反駁。《衛報》與ABC News事實查覈指出,近年風光度電成本持續走低、儲能與電網調度能力提升,與川普「昂貴且不穩」的描述相左。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給出2035年相對峰值減排7–10%的區間承諾,並宣示非化石能源佔比與風光裝置將大幅擴張,但各界仍關注其執行力度與是否足以與1.5°C路徑銜接。
然化石端風險升溫——《生產落差報告》與《衛報》指出,多國至2030年的煤油氣規劃產量較1.5°C所需上限高出約120%,資產擱淺與甲烷外溢排放風險加大,呼籲把「生產端上限」納入談判。
國內方面,環境部長彭啟明提出碳費「三路徑減壓」構想,透過打折、分期、緩繳,兼顧對等關稅衝擊與產業承受度,並估明年碳費收入約40–45億元,但優惠邊界與審查透明度將是政策成敗關鍵。
川普在聯合國大會批氣候行動為「史上最大騙局」 各界立即反駁
川普在聯合國大會稱氣候變遷「最大騙局」,主張化石燃料優先,立場與科學共識背離,也與多國政策方向衝突。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 9 月 23 日在第 80 屆聯合國大會(UNGA)演說中,稱氣候變遷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並稱再生能源是「綠色騙局」,主張維持化石燃料主導地位。他抨擊歐洲減碳政策「扼殺經濟」,並再次貶抑巴黎協定與多邊氣候倡議的價值。這番言論與科學機構長年累積的證據背道而馳,也與多數締約國的政策方向相左。
根據美聯社報導,演說引發在場多國代表不滿與譴責,特別是對海平面上升與極端天氣高度脆弱的太平洋島國帛琉與非洲國家馬拉威,及加勒比海國家巴哈馬代表都表示無法贊同。多位科學家與國際組織強調,再生能源已是多地最便宜、成長最快的電力來源;川普將氣候變遷說成陰謀、把煤炭形容為「乾淨」的說法,與現行主流研究與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相矛盾。
根據《衛報》與 ABC News 的即時事實查核,川普在綠能成本、風光發電可靠度與就業效益等多項主張皆存嚴重錯誤或誤導。例如其宣稱風光「昂貴且不穩」,但近年光電及風電成本持續下探、系統靈活度與儲能配置同步提升;其「氣候變遷由『蠢人』捏造」之說法,更忽略 IPCC 與各國科學院就人為暖化所建立的共識。
(原文:Trump tells UN that climate change is 'greatest con job' globally ;Trump calls climate change a ‘con job’ as leaders of drowning nations watch at the UN ; Fact-check: Donald Trump’s false and misleading claims during his UN address)
習近平首度宣佈 2035 減排目標 7–10%
中國宣布2035年溫室氣體排放將比峰值降7–10%,並將風能、太陽能裝機量提升至2020年的六倍,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三成,展現能源轉型決心。圖為風力發電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路透社報導,在聯合國氣候領袖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到 2035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其峰值下降 7–10%。同時,中國計畫將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提升至 2020 年的六倍,並力圖使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 30%以上,引導能源結構轉型。
美聯社報導指出,這是中國首次給出具體減排區間承諾,此舉被視為在美國重新退出巴黎協定與川普批氣候變遷為「史上最大騙局」的背景下,對外展現更強的領導姿態。報導同時指出,有批評者認為這樣的減排幅度仍不足與國際目標相比。
金融時報報導,習近平在演講中暗批「某些國家逆流而動」,意指美國政策倒退。同時,他提出中國將努力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援給開發中國家,並呼籲國際社會在綠色轉型上保持信心與合作。報導也提到,中國過去有「低報高實績」之趨勢,外界將關注其執行力。
(原文:China leads nations with new climate plans, defying US climate denial ;China, world’s largest carbon polluting nation, announces new climate goal to cut emissions ;Xi Jinping sets out conservative climate goal for China over next decade)
全球再生能投資持續上揚
2025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達3,860億美元創新高,太陽能、風能持續領跑,儲能與電網整合成新亮點,美補貼縮減卻推動資金轉向亞洲與歐洲。圖為太陽能板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英國衛報報導,2025 年上半年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創下紀錄,達到 3,860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約 10%,顯示儘管美國新政府政策反覆、補貼撤回壓力加大,全球市場對綠能仍持續看漲。報導指出,太陽能與風能仍為主流焦點,而儲能與電網整合成為新的成長點。
路透社報導,美國能源部擬取消超過 130 億美元的風電、太陽能與電池補助款承諾,以配合新政府的資源重整與政策調整。這樣的舉措使得投資者對美國市場的再生能穩定性生出疑慮。
儘管美國補貼撤回可能對本土再生產業造成壓力,但全球投資格局顯示非美地區仍在強化綠能佈局。對於能源設備、電池、電網與技術出口企業來說,這代表市場可能從美國向亞洲、歐洲與南美部分國家傾斜。
(原文:Global investment in renewable energy up 10% on 2024 despite Trump rollback ;US intends to cancel $13 billion in funds for green energy)
主要產油國 2030 產量仍高出需求上限
根據《2025年生產落差報告》指出,主要產油國至 2030年煤油氣產量規劃比1.5°C路徑所允許的產量上限高出120%,擴產趨勢恐加劇減排落差與資產擱淺風險。圖為海上鑽油平台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衛報報導,根據由 SEI(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Climate Analytics(氣候分析機構) 與 IISD(國際永續發展研究所) 聯合發布的 《2025 年生產落差報告》(Production Gap Report),多數主要產油國到 2030 年的煤、油、氣產出計畫,將比其依 1.5°C 路徑所允許的產量上限高出 120%,意味既有產量規劃大幅背離科學目標。11 個主要產油國包含美國、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等仍打算擴增產能。
SEI 等發布的新聞稿,這些國家之所以持續擴產,是因為政策傾向支援能源安全與出口收入,而非轉向嚴格減排。團隊建議國際談判中應當加入「生產端限制」作為談判砝碼,而非只關注排放削減。
若產量過剩+排放過高,將帶來資產擱淺(stranded assets)風險與碳定價壓力;金融機構與主權基金未來可能對這類高風險的資產採取差別待遇。
(原文:Nations’ plans to ramp up coal, gas and oil extraction ‘will put climate goals beyond reach’)
明年碳費 環境部長擬打折、緩繳方案
碳費制度上路在即,環境部預估年收40–45億元,傳統高碳產業可望打折緩繳,並鼓勵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爭取優惠。環境部長彭啟明(左五)、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右五)、環境部顧問 Dr.Jirgen Landgrebe(左四)。記者許正宏/攝影
聯合報報導,環境部長彭啟明針對即將實施的碳費制度,環境部已與經濟部討論三大協助企業的方案:碳費打折、分期繳納、延遲(緩繳)。報導指出,若企業因美國對等關稅或整體營運不順遭受衝擊,可申請部分優惠或延期方案。
聯合新聞網轉載中央社新聞稱,彭啟明指出,明年碳費初步估算收入約新臺幣 40 至 45 億元。他說明,對於屬於高碳洩漏風險的傳統產業(如鋼鐵、石化、水泥業),未來碳費可能「打 2 折」計算,每噸碳收費僅 20 元或 10 元。
彭啟明並表示,已有約 460 多家需繳碳費的工廠與 252 家企業被列入排碳大戶名單,其中超過九成企業已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爭取優惠。
《經濟日報》報導,環境部在論壇中表示,營收好的企業可能因無法獲得優惠而繳更多碳費,而受衝擊較大的企業則需協助。報導重點還包括彭啟明強調,碳費制度設計當初採「穩健為主、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以避免因過度震盪造成企業壓力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