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中國氣候承諾全球熱議、川普凍結援助獲法院背書、颱風樺加沙重創亞太

2025-10-07

記者/陳美萍

願景永續周報:中國氣候承諾全球熱議、川普凍結援助獲法院背書、颱風樺加沙重創亞太

「樺加沙」被列為今年全球最強風暴,從台灣一路影響至中國南部,造成大規模撤離;學者指出,異常高溫海洋讓此類氣旋降雨量較以往增加約一成。記者劉學聖/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川普「氣候騙局」的言論持續發酵,引發歐洲政府官員高度憂慮。川普說法不僅削弱了美歐長期共享的民主價值觀,也加深了外界對美國在能源政策上反覆無常的疑慮,進一步動搖跨國企業信心。

相較之下,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正逐步將氣候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當美國逐步退出氣候變遷與多邊合作機制之際,中國積極填補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空缺,引發國際媒體關注。

外媒紛紛聚焦評論中國碳排放計算體系與碳交易市場機制,以及如何透過制度創新持續推動減碳目標,並評估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

異常升溫的海洋導致颱風「樺加沙」強度驟增,引發亞太多地嚴重洪災,台灣「鏟子超人」災後動員展現民間力量,震撼國際。

中國減排藍圖 牽動全球氣候布局

中國宣布2035年將減碳7%至10%,並承諾風電與太陽能裝機容量達2020年的六倍以上。憑藉嚴謹的統計體系與連續政策,中國正以清潔能源製造與投資引領全球能源轉型。圖為敦煌太陽能發電站。圖片來源/Unsplash

BBC 報導,中國首度公開2035減碳目標:排放量要減少 7% 到 10%。這一減排目標及「風電與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六倍以上」等承諾,將被納入中國即將提交的《巴黎協定》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方案中。

截至2023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14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超過一半,風電與太陽能的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Sky News表示,中國認真對待目標,曾有多次「承諾不多,完成超額」的紀錄,在風能和太陽能的推展:2030年目標1200吉瓦(GW),竟提前六年達成。

Sky News與Carbon Brief深入剖析,指出中國減碳進程以系統性、連續性與務實性推進,值得關注:

首先,中國的減碳工作,有一套完整又嚴謹的統計與管理系統支撐。每一個五年規劃裡,都設有明確的減排目標,並以「目標、任務、專案、措施」這種閉環式方式來推動,確保政策真的能執行下去。

像是「單位GDP碳排放下降率」這類指標,會一路細化到各省、市、縣,還會列入地方幹部的績效考核,讓政策落實更有力。亞洲綠色和平(Greenpeace Asia)姚哲(Zhe Yao )表示,中國自上而下的政治體系,設定與評估目標是中央政府管理國家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國的相關政策具備高度的連續性與可預期性。從「十一五」到「十四五」,不僅如期完成能源使用效率的控制目標,還多次超額達成,展現出強大的政策執行力與治理決心。

再者,其目標設定兼顧經濟發展與減排責任,逐步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體系,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制定契合國情的自主貢獻目標,避免了西方「口號式減排」的空泛。

Al Jazeera 媒體報導,中國引領清潔能源革命,但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污染大國。僅 2023 年,清潔科技產業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 40%。中國製造了全球超過 80% 的太陽能板、約 75% 的電動車電池,以及超過 60% 的風力渦輪機。在清潔能源領域,中國提供了製造能力、資金支持和戰略遠見,領導了全球的能源轉型。

(原文:China makes landmark pledge to cut its climate emissionsChina does targets differently to the West - and it may be just what the world needsQ&A: What does China’s new Paris Agreement pledge mean for climate action?Webinar: Experts discuss what China’s new climate pledge means for the worldChina leads clean energy revolution, but also CO2 pollution, says report

川普凍結援助獲法院背書 氣候言論引歐盟憂慮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川普可凍結逾40億美元對外援助,被視為其財政控制勝利;同時其在聯合國的氣候言論與能源政策轉向,引發歐洲與企業界對美國氣候立場的疑慮。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最高法院近日裁定,允許川普政府凍結超過4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資金,這一判決被視為川普在控制政府開支上的重大勝利。

報導指出,川普一直試圖限制聯邦政府在健康研究、交通項目、以及庇護城市等領域的資金使用。國會民主黨估計,目前約有4,300億美元的聯邦開支被暫停。此次最高法院的裁決,或將推動川普在財政控制方面採取更多行動。

《路透社》報導,歐洲政府官員對川普在聯合國的演講感到擔憂,認為其對歐洲能源轉型和氣候行動的批評正在削弱雙方共同的民主價值。

《美聯社》氣候新聞部主任對川普在聯合國的氣候言論進行事實查核,指出其中多處存在虛假或誤導信息。

《Politico》報導,美國能源部將「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等詞列入禁用詞彙清單,並援引緊急權力延後多座原定退役的燃煤和燃油電廠關閉時間。

《金融時報》指出,川普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反覆無常,令跨國企業感到不安,不少公司甚至考慮將員工或業務轉移出美國。

《Greenwire》報導,激進氣候行動者正調整策略,以應對川普政府的新政策環境。

(原文:Supreme Court keeps in place Trump funding freeze that threaten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oreign aidTrump’s UN speech sparks European anxiety over shared global commitmentsFACT CHECK: AP’s director of climate news breaks down Trump’s remarks at the UN on climate changeEnergy Dept. adds ‘climate change’ and ‘emissions’ to banned words listDonald Trump’s erratic policymaking frays nerves at multinational groups

中國氣候行動 國際社會熱議

中國在聯合國強調「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系統化低碳轉型,意圖與美國形成對比;然而歐盟與多國批評其新氣候目標過於保守,難以驅動全球淨零行動。圖為上海市。圖片來源/Unsplash

中國正進入一個「更加系統化、全面化的低碳韌性發展新階段」,《紐約時報》新聞分析,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系列表態意在釋放明確信號:「北京,而非華盛頓,才是願意承擔全球責任的負責任大國」。中國試圖塑造自己作為全球穩定與合作支柱的形象。

《觀察家報》社論:美國的「財富與權力建立於科學之上」,但川普正在「拆解這一基礎」。社論警告,氣候變化「騙局」之說,正在將綠色能源革命的領先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每日電訊報》標題:「川普的反淨零運動是送給中國的大禮」,此言出自礦業大亨安德魯‧弗雷斯特(Andrew Forrest)。

《外交官》雜誌觀察,中國雖重視聯合國,但日益傾向於優先透過其主導的小多邊平台進行實質性參與及宣示。

《衛報》和《泰晤士報》等媒體則對中國氣候目標的雄心提出質疑。彭博社指出,該目標被認為「過於保守,不足以讓中國走上淨零之路,亦無法激勵全球氣候行動」。

前美國氣候事務副特使蘇‧比尼亞茲(Sue Biniaz)在《Just Security》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宣布的氣候目標比預期的還要低」。

路透社報導,歐盟氣候專員沃普克‧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中國的新氣候承諾「遠遠低於我們認為既可實現又有必要的程度」。

中國外交部則反擊,霍克斯特拉對中國氣候新承諾的批評「表現出雙重標準與選擇性失明」。

《紐約時報》專文,中國的目標「看起來可能不夠積極」,但「其背後是一場大膽的賭注:相信穩健行動,憑藉工業實力與不受政治波動干擾的遠見,最終將比那空泛而善變的承諾對全球氣候努力貢獻更多」。

(原文:China’s Small Steps Look Bigger Next to Trump’s RetreatPremier Li Qiang touts China’s global vision at UN, slams US isolationismLabour should rethink its manifesto;Trump’s anti-net zero crusade is gift to China, says mining tycoonAs China Seeks to Remake Global Governance, Its UN Diplomacy Is ChangingChina’s new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embody pragmatism and responsibilityChina’s plans to cut emissions too weak to stave off global catastrophe, say expertsChina Is the Adult in the Room on Climate Now

加速有色金屬發展 中國限產鋼鐵擴大碳市場

中國公布2025–2026年有色金屬與鋼鐵產業新規劃,強調資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禁止新增鋼鐵產能、推動超低排放改造,並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從全國總量的40%提高到60%。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財新傳媒報導,中國發布了2025至2026年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規劃,並啟動新一輪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重點保障銅、鋁、鋰等關鍵資源的安全。

該規劃提出,10種主要有色金屬年產量將增長約1.5%,並力爭再生金屬產量突破2,000萬噸。報導指出,當前行業面臨資源保障不足、高端供給和有效需求不匹配,以及外部衝擊加劇等挑戰。

同時,中國發布了2025-2026年鋼鐵行業工作方案,禁止新增產能並壓減產量,以促進供需平衡。該方案源於中國兩會期間對鋼鐵減產承諾,以及要求大幅提升行業的綠色化和低碳化。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中國已有超過80%以上的粗鋼產能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華社指出,2024年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交易量達到1.89億噸。

Carbon Brief 報導,中國官方2025年3月擴大範圍,使碳市場涵蓋的碳排放量,從全國總量的40%提高到60%。

(原文:Energy Insider: China Releases Growth Plan for Nonferrous Metals SectorAnnual trading volume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hits record highChina Briefing 8 August 2024: Record extreme weather; First quarterly CO2 fall since Covid; ‘Dual control’ of carbon emissions

颱風樺加沙重創亞太 多地洪災嚴重

颱風「樺加沙」引發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水夾帶土石重創下游城鎮,災後志工湧入災區協助清理,被稱為「鏟子超人」。記者葉信菉/攝影

BBC報導, 颱風「樺加沙」為「今年全球最強風暴」。該颱風帶來豪雨,使得臺灣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的巨型堰塞湖溢流,洪水夾雜土石急速沖下,重創下游的光復鄉、鳳林鎮等地區,造成嚴重災情。《衛報》報導, 難以計數的志工湧入臺灣小鎮災後清理,被稱為「鏟子超人」。

《金融時報》指出,此次颱風在更廣泛的亞太地區已造成數十人死亡,並對航班與企業運營造成重大衝擊。樺加沙登陸中國廣東後,珠海市單日降雨量預計達「一整個月的雨量」,南部地區近兩百萬人被迫撤離安置。

「異常高溫的海洋」加劇了樺加沙的強度,法國研究機構ClimaMeter分析顯示,像樺加沙這類氣旋的降雨量約比過去多10%。香港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班傑明‧霍頓(Benjamin Horton)警告,氣候變遷正使這類風暴變得更常發生。

(原文:Typhoon Ragasa makes landfall in China after 17 killed in TaiwanGym bros, monks, retirees: thousands descend on Taiwan town to clean up after devastating floodSuper Typhoon Ragasa: Human-driven climate change intensified storm, researchers findSuper Typhoon Ragasa: scientists warn climate change leads to more and stronger st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