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不是交作業!從「培養能力」重新思考企業永續的實踐
2025-10-14
特約記者/簡永昌

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副執行長蘇威傑認為:「企業普遍將永續視為工具,但我們可以將永續拉高到目的層次。」
當聽到「永續」腦中浮現的是什麼? 是減碳、ESG 報告還是企業爭相拿獎的新聞標題?許多企業對於永續的想像,仍停留在這些熟悉的框架裡。
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副執行長蘇威傑觀察,在市場上,永續實踐呈現出發展方向與實踐方式並不一致的現象。少數有資源的大企業,因追求獎項與競賽壓力而投入前沿作為,導致不少中小企業雖感受到壓力,卻只能被迫跟隨或模仿。但資源投下去了卻不知道為何而做,甚至感受不到對獲利的實質助益;造成企業對推動永續,成了一種缺乏策略意圖的「交作業」或「模仿作為」 。
「企業普遍將永續視為工具,但我們可以將永續拉高到目的層次,」蘇威傑直指問題核心。如果不改變這個視角,企業只會在不斷變化的永續名詞中疲於奔命,無法從中找到競爭力。
永續的真正價值是「長肌肉」的動態能力
因此,蘇威傑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永續是帶動企業成長的「外部刺激」。其真正價值在於能否幫助企業培養系統性回應市場變化的「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也就是企業用以感知機會與威脅、做出決策,以及改變組織資源基礎的潛力。蘇威傑將永續帶來的壓力比喻為訓練,真正的價值在於公司能否藉由這些刺激,生成幫助組織成長的「能力」,也就是「長肌肉」 。
信義書院今年初步的研究發現,永續作為若僅停留在增加品牌聲譽與公司形象,其帶來的財務效益是比較不確定的。但是,當永續作為與較高的動態能力相結合時,較能提升組織文化、員工向心力、學習能力等一系列的組織無形資產。而這一連串能力的提升,也能提升企業策略規劃與執行品質,進而帶動長期的財務效益。
能力一旦養成,是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與模仿的,這才是企業真正的競爭力來源。
蘇威傑強調,「永續動態能力」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尤為關鍵。企業不必盲目追逐熱門的永續議題,而應挑選與自身本質最相關的面向,做對的事情、穩健地做。他提醒,永續轉型是一條需要長期累積的道路,重點不在於列出多少永續項目,而是要反問自己:「我們透過這些努力,究竟增強了哪些組織能力?」他進一步指出,信義書院倡議的「永續動態能力」,正是一套幫助企業重新認識企業永續實踐的思維框架。
策動永續 穩健前行
為協助企業具備「永續動態能力」的概念,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將於10月31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2025企業永續論壇:策動永續 穩健前行」。論壇將從治理創新、組織適應力與社會影響力三大面向切入,引導企業進行自我診斷與策略調整。
如果您也感受到在永續浪潮中「不得不做、卻不知從何下手」的壓力,這場論壇將提供企業一個回到起點、重新找出前行的契機。
【論壇資訊】
時間:2025年10月31日(五)09:00–12:0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報名連結:https://csf2025.nccuc.tw/
編輯
【論壇資訊】
時間:2025年10月31日(五)09:00–12:0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報名連結:https://csf2025.nccuc.tw/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