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 對抗氣候變遷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再生能源歷史性超越燃煤發電、淨零銀行聯盟瓦解

2025-10-13

記者/陳美萍

願景永續周報: 對抗氣候變遷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再生能源歷史性超越燃煤發電、淨零銀行聯盟瓦解

極端氣候正改變世界的樣貌,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水與土石掩沒聚落,成為氣候風險的鮮明警示。與此同時,全球能源版圖重塑,再生能源首度超越燃煤;諾貝爾化學獎表彰能捕碳淨化的材料創新;金融與能源體系亦歷經震盪,「淨零銀行聯盟」瓦解、歐洲電網大停電,揭示人類仍在摸索與自然共存的韌性之路。記者季相儒/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2025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三位科學家獲得殊榮,研發「金屬有機框架」,開啟材料化學新篇章。不僅能捕捉二氧化碳,還能去除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成為對抗氣候危機的關鍵工具。

綠色轉型浪潮席捲全球,再生能源首次超越燃煤成為主力,能源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中國穩居領先地位,印度則迅速追趕。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召集的「淨零銀行聯盟」(NZBA),成立四年後黯然瓦解。在政治壓力與行動遲滯的雙重夾擊下,這場原應引領金融減碳的承諾最終淪為空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突遇大規模停電,是歐洲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電力事故,背後真正原因將在明年揭曉。台灣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解除在即,環境部持續推動清理及復原工作,並計畫將清出的泥沙分類再利用。

發現對抗氣候變遷新材料 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BBC報導,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得獎者:北川進教授(Susumu Kitagawa)、羅布森教授(Richard Robson)與雅基教授(Omar M. Yaghi),這三位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分子結構而榮獲2025年諾貝爾化學殊榮。

Nobel Prize 官網公布,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研發出一種擁有大量空間的分子結構,能讓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自由流通。這種結構被稱為「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研究人員利用它們從沙漠空氣中獲取水分、從水中提取污染物、捕獲二氧化碳以及儲存氫氣。

彭博社報導,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一組創造出「具有對抗氣候變遷潛力的分子構造」的科學家團隊。該團隊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極為有用,他們創造了第一個金屬有機骨架(MOF)並展示了其潛力。由於這三位得獎者的工作,化學家們得以設計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MOF,從而催生出新的化學奇蹟。

報導指出:「這些所謂的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可以應用於捕捉二氧化碳以及從沙漠空氣中收集水分。」

(原文:Chemistry Nobel awarded for work on new materials that could help planetTheir molecular architecture contains rooms for chemistryChemistry Nobel given for molecules that aid carbon capture

全球再生能源首超燃煤 中國領跑印度急追

全球再生能源今年上半年首度超越燃煤發電,中國貢獻超過半數太陽能與八成風能成長,成推動關鍵。印度亦創下再生能源增幅新高,燃煤使用下降、電力排放減少3.6%。圖為印度Telangana II 太陽能發電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全球能源智庫 Ember報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越燃煤發電,這一歷史性轉變主要歸功於中國大規模推動清潔能源的部署。

報告分析,僅在今年上半年,中國就貢獻了全球太陽能發電成長的 55%,以及風力發電成長的 82%。

《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引用Ember 報告指出:創紀錄的太陽能成長與穩定的風能擴張,正在重塑全球電力結構。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清潔能源的成長有望滿足電力需求。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再生能源報告指出,印度「將成為第二大再生能源成長市場」。

《Hindustan Times》引用能源智庫 Ember資料,印度在 2025 年上半年實現了「太陽能與風能的創紀錄成長,兩者均超過電力需求增長」,導致「燃煤使用減少,電力部門排放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3.6%」。

(原文:China drives historic global energy pivot as renewables overtake coalGreen renewable energy outpaces coal for 1st time, as China remains global leader in clean power generation: UK-based think tankIndia to become second-largest renewable market as global growth doubles: IEAClean power outpaces fossil fuel-based output, says energy think tank

淨零銀行聯盟瓦解 川普再起撼動氣候承諾

成立四年的「淨零銀行聯盟」(NZBA)宣布解散,主因美歐氣候承諾動搖與會員大量流失。該聯盟曾聚集近150家銀行,如今將轉型為提供減碳與氣候風險管理指導的倡議平台。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法新社報導,淨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在成立四年後,因美國與歐洲的氣候承諾動搖宣布解散。

NZBA 於 2021 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架構下成立,目標是推動銀行投資碳足跡,並協助實現 2050 年淨零經濟轉型。在巔峰時期,聯盟成員一度接近 150 家。

《衛報》報導,Reclaim Finance 總監 Lucie Pinson 表示,她對 NZBA 的解散「不會感到惋惜」。就像其他類似的金融聯盟一樣,NZBA 對氣候幾乎沒有帶來實質貢獻,可以說「註定失敗」。該聯盟自去年底開始大量流失會員,原因是川普承諾放寬能源法規、撤銷環境政策,提出「猛鑽油井」等能源戰略。

《Business Green》報導,「淨零銀行聯盟」宣布放棄現行的會員制度,未來將轉型,成為一個提供減碳與氣候風險管理指導的倡議組織。

(原文:UN-backed Climate Banking Alliance Ceases OperationsBanking industry’s net zero alliance shuts down amid faltering climate commitmentsNet Zero Banking Alliance votes to 'cease operations immediately'

西班牙與葡萄牙大停電「史上首例」,最終結論明年出爐

Entso-e報告指出,西班牙與葡萄牙4月28日的大停電為歐洲二十年來最嚴重事件,初步調查認定國家電網與私營企業均有疏失,但雙方互指責任,完整報告將於明年初公布。圖為停電時的西班牙維哥港。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Entso-e官網報導,歐洲電網營運商協會(Entso-e)專家小組發布了對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大停電事件的詳細報告。

該報告詳盡記錄了4月28日停電前的系統狀況、事件經過及恢復過程。調查由來自歐洲各國輸電系統營運商與監管機構的45位專家所組成,依據發電單位、重要電網用戶、及輸配電系統營運商提供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BBC報導,根據Entso-e 報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規模停電是過去二十年來歐洲最嚴重的停電事件,「史無前例」的案例,調查認定國家電網供應商Red Eléctrica與私營電力公司均有責任。

然Red Eléctrica及相關私營企業均堅稱自己無過失。Red Eléctrica的母公司Redeia將停電原因歸咎於部分燃煤、燃氣和核電廠未能協助維持適當電壓。西班牙公用事業則指出,停電是因電網營運商規劃不善所致。

Entso-e報告指出,由於部分重要數據缺失,最終報告預計於明年第一季發布。

(原文:28 April Blackout in Spain and Portugal: Expert Panel releases comprehensive factual reportBlackout in Spain and Portugal ’first of its kind’, report finds

堰塞湖紅警即將解除 逾8萬噸泥沙將再利用

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即將解除,堤防已加高至5公尺、完成4.6萬立方公尺疏浚,後續將演練撤離計畫。環境部同步清除逾8.5萬公噸淤泥與廢棄物,部分泥沙可再利用,協助災區復原。記者林佳彣/攝影

《聯合報》報導,馬太鞍溪堰塞湖紅色警戒解除在即,然必須符合四項條件:湖水流量穩定正常、堤防能有效抵擋洪水、完成河道疏浚、撤離計畫核定通過。

中央前進協調所指揮官季連成表示,目前堤防已加高至5公尺,可有效防洪,馬太鞍溪也已疏浚約4.6萬立方公尺的土石,目前工程仍持續進行中。撤離計畫將再次開會討論,聚焦於警報系統、警戒值、撤離路線與方式,經花蓮縣長徐榛蔚核定後將進行實地演練。

災害發生後,環境部持續推動清理與環境復原工作。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截至10月7日,已清除約 85,605 公噸的垃圾與淤泥。

《經濟日報》報導,清出的泥沙大多品質良好,初步評估可重複利用。至於垃圾及廢棄物與花蓮的台泥DAKA園區合作,每天可處理大約 200 噸的垃圾。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進一步說明,災區運出的泥土將分類成「乾淨泥土」和「混雜物泥土」。乾淨泥土品質接近細沙,可作為建築用料,或用來改善農地土壤結構。

(原文:紅色警戒解除在即?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大幅下修只剩1.7%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砂土達2千萬立方公尺 彭啓明公布處理方式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泥土 環部估可做建材或農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