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回響與追蹤報導
培養部落知識菁英 馬彼得要搏原住民復興
  • 標準
  • sdg

培養部落知識菁英 馬彼得要搏原住民復興

2018-06-16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報導

電影導演齊柏林的飛機,攀上玉山高空時,一群原住民小朋友嘹亮的歌聲以及容顏,透過電影「看見台灣」打動螢幕前的每個人。那是南投縣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的終生志業,讓部落的聲音從山谷裡、深水邊傳到都市裡。

從喧鬧的日月潭往信義鄉,要翻過一彎又一彎的山路,還有921震災過後留下來的大批土石流遺跡,毫無人煙的山邊有許多葡萄園,羅娜國小建在部落裡的平原,層層疊疊的山嶺近貼在百餘人校舍的正對面。

1035224.jpg.jpg
1035227.jpg.jpg

「原住民16個族群中,唯有布農族只歌不舞,」五十六歲的馬彼得,從小單親,在那個年代只有3個原住民考上台中師專,最後只有他考上校長返回部落服務。對音樂毫無造詣的他,2008年卻組織了原聲音樂學校,號召信義鄉共11個部落的孩子,從小學生到高中生,每個周末到羅娜國小上課唱歌。

馬彼得說,部落的孩子周末不讀書,成天在部落閑晃,他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數學、英語學習困難,「再怎麼認真,也沒辦法跟上都市的小孩,」便決定把部落的孩子找回學校,若用「周末來補習唸書」號召,部落的孩子絕不會理睬他,但若以「周末來唱歌」號召,願意來的孩子就會增加。

的確,周末兩天集訓,真正唱歌的時間只有周六下午,其餘時間安排數學、英語、閱讀課程,以及針對學習落後的孩子課輔補救。「不可能每個人都當歌手,」馬彼得很清楚,合唱團只是讓孩子找回自信,「有了自信,自我概念完整,自我期許變高,就會想讀書提升自己。」

部落裡,孩子看到的未來選擇只有務農,或是當軍警人員。組成合唱團到處表演、比賽後,孩子發現世界上的職業多彩多姿,他們可以當麵包師傅、資訊工程人員。

1035226.jpg.jpg

56歲,一頭銀白髮的馬彼得想得還更遠。他從100多個孩子中挑選幾個優秀的學生,一路支付生活費、學費栽培,讓他們讀私立學校、補習、出國遊學見識,圖的是在各種領域的頂尖人才中有原住民、有布農族人,可以和其他民族爭高下。

就像猶太民族一樣,馬彼得想為孩子爭取的是平等的戰局,「台灣長期以台北看天下,台北日新月異,但偏鄉卻數十年不變,」他曾多次差點被分發到都會區當校長,但他自動請纓留下,「在都市裡,多一個知識份子或是多一個菁英,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在部落裡,多一個知識菁英,就多一份力量,就能夠改造整個原住民社會。」

1035225.jpg.jpg

(web only)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