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減碳限時賽
減碳步驟化 環保署將推「中小企業專用指引」
  • 標準
  • sdg
  • sdg
  • sdg

減碳步驟化 環保署將推「中小企業專用指引」

2022-04-21 經濟日報/徐珮君
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趨勢,全球企業都像加入限時賽,趕不上法規或供應鏈要求就淘汰。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連第一步「碳盤查」都沒做,要如何迎戰這場生存遊戲?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共同製作「減碳限時賽」專題報導,剖析產業現況及實戰指引,陪伴產業走過轉型陣痛期。

歐盟去年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預定2023年試行,2026年起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台灣將有近20萬家中小企業受到衝擊。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坦言,中小企業正面臨碳盤查門檻高、被國際認可的查驗機構量能是否足夠等挑戰,環保署正與經濟部、金管會研議在六月前提出「簡化碳盤查指引」,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陣痛期。

根據2015年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目前包括電力、鋼鐵、水泥、半導體等高碳排產業,以及使用石化燃料一年排碳量達2.5萬公噸的企業,每年都要進行碳盤查。這287家「排碳大戶」必須自行計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再由查驗機構確證盤查的數據是否正確,最後要在環保署網站公開揭露這些資料。

蔡玲儀說,當初環保署規劃從一定規模的企業先開始,建立一套可量測和報告的數據  (MRV),再循序漸進,以大帶小展開碳盤查,因此訂定「溫室氣體盤查指引」, 讓這些企業遵循。同時,為了和國際接軌,查驗機構不只是台灣自己認定的 ,更必須是國際查驗機構認可,再經過環保署許可的機構,具有雙重認證,才能做大排放源的查驗工作。

「這套制度運作了幾年, 大排放源企業也都瞭解這些過程,對他們而言,盤查是每年要做的事情,也確實不容易。」蔡玲儀舉例, 大鋼鐵廠盤查時,每個直接排放的管道用什麼燃料、煤的熱質是多少,或是使用天然氣,天然氣的批號多少、用量多少,製程中還排放哪些其他的溫室氣體及用多少電等,都要鉅細靡遺盤查,並把燃料用量換算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係數。

不過,這樣複雜的碳盤查工作,隨著這兩年不少國際大企業要求供應鏈下游供應廠商必須做好碳盤查,否則可能接不到國際訂單,以及金管會「永續發展路徑圖」規範台灣1千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從2023年起只要資本額達1千億以上的企業,都要揭露碳排放資訊,以致更多企業要積極加入碳盤查和減碳。

蔡玲儀認為,「現在的指引是很複雜的操作程序、厚厚一本」,對可能只做單一產品、碳排量沒這麼高的中小企業開始接觸碳盤查的工作,會覺得門檻很高、很難做,因此,環保署正和經濟部、金管會討論,訂定簡易指引文件,讓中小企業大家先釐清自己碳盤查的目的為何,再從簡易指引中找自己需要哪些盤查項目,「希望有不同需求的對象,透過簡易指引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要做哪些事。」

蔡玲儀解釋,例如企業的產品要出口到歐盟,必須申報碳含量,若沒有申報或拿不出證明文件,產品進口就會被課稅10%,遭到後段班待遇,簡易指引就會特別提醒企業注意相關問題,而且盤查時所找的查驗機構也必須是歐盟接受的機構;企業若沒有出口到歐盟的需求,就不必急著花很多錢找查驗機構做查驗,可以先按照簡易指引做盤查,這樣就不會因為門檻高或不完整的訊息,不敢做碳盤查。

另一方面,對於中小企業擔心的查驗機構量能問題,蔡玲儀指出,2015年台灣有13家查驗機構,但因市場沒有這麼大,現在只有7家,她認為,「其實國內有能力作查驗的機構還是有,但他們簽出來的確證,要得到國際認可」。現在國內有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已經參與國際認可論壇(IAF,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可國際互相承認,因此未來台灣的查驗機構若要和國際接軌都要符合TAF認可,經濟部也將積極扶植符合TAF要件的查驗機構,再得到環保署許可,就可執行查驗,預定今年內將新增4家查驗機構,解決量能問題。

【減碳限時賽】數位專題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