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採訪線外 採訪線外
產業界即將華麗轉身、告別碳排,你我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 標準
  • sdg
  • sdg
  • sdg

產業界即將華麗轉身、告別碳排,你我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2022-05-03 記者/蘇彥誠
面對 2050 淨零碳排的趨勢,全球企業都像加入限時賽,趕不上法規或供應鏈要求就淘汰。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連第一步「碳盤查」都沒做,要如何迎戰這場生存遊戲?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共同製作「減碳限時賽」專題報導,剖析產業現況及實戰指引,陪伴產業走過轉型陣痛期。專題出刊後,記者回溯採訪歷程寫下此文。

氣候變遷談了這麼多年,減碳題目早已充斥各大媒體版面,這次專題談的內容有什麼不一樣?

還真的不一樣,因為產業界終於被迫動起來了。

過去,談氣候治理大多是聯合國的事,距離企業和一般民眾很遙遠。如今,氣候威脅加劇,國際開始以「經濟手段」處理環境問題,產生碳交易、碳關稅等制度。這趟「產業脫碳」之旅不僅沒有回頭路,更是設下幾個明確的時限,若企業在時限內無法達成,很可能流失訂單,面臨經營危機。

數量多、但資源少的中小企業,特別感到焦慮。我們採訪的創維塑膠、州巧科技都表示,減碳一度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到處尋找相關課程,如今才有了頭緒。

3 月底,陽明交大 EMBA 首開「零碳轉型高階管理人才培訓」課程,我們到了現場,發現座無虛席;絕大多數學員都是中小企業主管,這凸顯了中小企業面對減碳的集體焦慮。

對產業而言,零碳轉型聽起來很嚇人;但是對每一位公民來說,卻值得期待。因為這意味著更低碳、更永續的家園離我們不遠了。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共同推出的《減碳限時賽》專題,雖然是產業題,卻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關。

產業的「零碳轉型」將直接帶動社會的生活低碳化,我們的食衣住行都脫離不了產業發展。從每天起床使用的牙膏、通勤時搭乘的車輛,到每餐吃下的食物、裝盛的餐具,這些產品或服務的碳排都將因此大幅下降。這幾年,我們擔心空汙危害健康,也擔心強降雨或旱災造成嚴重農損,如今產業的轉型就是為了解決這些環境問題。

《減碳限時賽》將焦點放在中小企業,指出目前中小企業在「碳盤查」、「購買綠電」遭遇的難關,期望政府能做好準備,迎接產業界的零碳轉型。

我們發現,碳盤查數位工具的開發與引導,缺乏各部會的溝通、整合,出現三套功能雷同的碳盤查計算器。中小企業需要明確的指引、單一的窗口,以及完整的輔導。

製作專題的期間,我觀察「碳盤查」就是中小企業最大的焦慮來源,因為不知怎麼做、不知找誰做。如果在 Google 搜尋「碳盤查」,可以找到許多顧問公司。但是這些顧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在中小企業可負擔的範圍?輔導方式是否真的有助整體轉型?這些都是中小企業真實的擔憂、無窮盡的疑惑。

有些中小企業的脫碳進程快,出現購買綠電的需求,卻遇到綠電難尋的困境。我們發現問題出在綠電的「市場結構」,而不只是綠電的「裝置容量」多寡;期待政府能建構更活絡的綠電市場,迎接未來將持續攀升的綠電需求。

例如我們採訪的美妝品牌歐萊德,雖然是中小企業,但是在零碳轉型的決心超越大型企業。歐萊德 2020 年已達成碳中和,卻只因為規模、資源不比大企業,而在購買綠電時觸礁,讓董事長葛望平忍不住向政府呼籲:「中小企業也要有購買綠電的公平機會」。零碳轉型不該是大企業獨享的特權,有心轉型的中小企業也該獲得足夠資源。

專題也想提醒企業界,碳盤查、買綠電只是零碳轉型的一環,企業必須了解全貌,畫出路徑圖,才不會走冤枉路;此外,企業不該只是應付法規或供應鏈要求,也要把握機會,思考在未來「低碳經濟」的新角色和發展策略。

台灣走向淨零的路途還長,除了產業的轉型,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們關心?

專題其中一位受訪者、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說:「很多人開始談商機,如何透過商機解決環境問題,這很好,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產業零碳轉型的困境值得關注,而轉型過程中可能被遺落、無法納入「商機」範疇的社會領域也同樣值得關注。

這就是「公正轉型」的內涵,能源貧窮、農村發展、公民參與等問題將持續浮現。我們需要共同關注、持續監督,才能打造一個不僅在「環境面」永續發展,在「社會面」也能兼顧平等與包容的國家。

【減碳限時賽】數位專題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