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回響與追蹤報導
【看懂碳定價1】換購電動機車發「碳權」!交易平台上路,與碳交易有何不同?
  • 標準
  • sdg
  • sdg
  • sdg

【看懂碳定價1】換購電動機車發「碳權」!交易平台上路,與碳交易有何不同?

2022-06-20 記者/蘇彥誠

環保署5月底宣布,民眾若淘汰老舊燃油機車,並且換購電動機車,將獲得「減量額度」(屬於一種碳權)。6月10日交易平台正式上路後,民眾可在平台上將減量額度賣給碳權需求方,目前竹科管理局與新竹縣政府分別開價1500元及2000元。

今年1月環保署發布「淘汰老舊機車換購電動機車溫室氣體減量獎勵辦法」,推廣運具電動化,期望藉此降低空汙及碳排;辦法中訂定,每輛燃油機車淘汰並換購電動機車的減碳效益是2.3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申請者可獲得「減量額度」憑證。

過去幾個月,因碳權買方、售價、交易機制尚未確定,先由環保署向民眾以1000元收購減碳額度憑證。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截至5月底已收購了5700輛舊換新機車的碳權。如今,減量額度碳權的交易機制正式啟動,民眾可將碳權賣給有需求的買方,獲取更高的現金補助。

只要進入交易平台「廢車回收一站通」,民眾可查看碳權買方提供的最新價格、數量與期程,並在媒合開始後進入平台填寫資料,經審核一個月內即可收到款項。

「電動機車碳權交易」的政策意義

換購電動機車發碳權的新政策,屬於環保署「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的一環。

目前科學園區、工業區等大型開發案進行環評時,環保署會要求業者針對新增碳排的至少10%進行「增量抵換」,取得相對應的減量額度;而地方政府若區內開發行為有溫室氣體增量抵換需求,也會成為減量額度的需求方。

換句話說,換購電動機車的車主是減量額度碳權的賣方,買方就是這些有「增量抵換」需求的開發單位或地方政府。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這項政策的意義在於,環保署讓電動車補助的經費由原先國庫支出,改由有開發需求的私人企業支出;此外,環保署預計2024年開徵的碳費並未涵蓋汽柴油,也就是油價仍無法反映「排碳有價」的概念,「因此這是目前唯一能讓騎士感受到,減碳行為有價值的制度。」

不過,電動機車碳權交易制度能否稱為一種「初步的碳交易」?趙家緯對此說法仍有疑慮。他解釋,目前電動機車減量額度的收購價格是固定的,例如竹科管理局開價1500元,雖然這降低了交易成本,民眾不必耗時找出合理碳價,讓機制運作更可行,但是難以稱為碳交易。

電動機車碳權3

釐清兩種碳權:碳交易、碳抵換

碳權來自兩種不同的市場機制。

一種是在「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機制下,由政府核配給排放源的「排放配額」。例如國際上最成熟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企業取得排放配額後可進入市場交易;排碳較少、配額有剩餘者成為賣方,而排碳較多、配額不足者成為買方。由於總量管制與交易是由政府實施,且具有法律規範,因此產生的碳市場又稱為「強制性市場」。

另一種則是「碳抵換」(Carbon Offsets)機制,申請者提出「自願減量專案」,例如建置再生能源、造林等計畫,經過一定方法學驗證後計算出減碳量,產生「減量額度」。例如聯合國發展多年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台灣環保署推動的「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國際第三方審核機構VCS,都屬於碳抵換機制。有些企業為了宣稱「碳中和」,會進入「自願性市場」購買這類碳權進行抵換。

蔡玲儀表示,目前台灣的碳定價政策暫不採取「總量管制與交易」,也就是俗稱的碳交易,而是採「碳費」制度,由環保署向排放源徵收每噸碳排一定費用,並且專款專用,將碳費收入用於減碳工作。同時,環保署也輔以碳抵換機制的「自願減量專案」,讓減量額度交易成為企業自願減碳的誘因。

「我們希望用比較穩健的方式來處理。」蔡玲儀解釋,環保署目前希望先以自願減量的方式創造額度(碳權),而且限定真正有碳權需求者才能進入市場購買,避免金融市場投資者炒作碳權,例如囤積碳權等待高點出售,導致有需求者買不到的窘境,妨礙市場運作。

電動機車碳權2

推動「碳抵換」碳權,須有嚴格的認證規範

趙家緯指出,台灣暫時不會有大規模的碳交易,目前比較類似碳交易精神的就是溫室氣體抵換專案,但是這類「碳抵換」碳權在國際上面臨「外加性」的質疑,環保署必須謹慎處理。

碳抵換的「外加性」爭議在於,申請人很難證明「碳權收入」是驅動減量專案執行的直接因素;換句話說,若沒有碳權交易機制,這項減量專案依然會發生的話,就產生外加性的爭議。

趙家緯以電動機車碳權交易為例:「對於這些要汰換機車的人,1500或2000元的碳權收入真的就是汰換的決定性因素嗎?還是沒有這筆收入,原本就會汰換?」目前的制度難以釐清關聯。

此外,電動機車的換購目前也有來自工業局、地方環保局等單位的補助,加上碳權收入共有約一萬元的補助款。趙家緯指出,「開發單位只付了1500或2000元,就可以把所有的減碳額度拿走,」如此產生的減量額度,難以證實等同於2.3公噸的減碳成效。

政府目前正同時針對「造林」建立抵換方式,趙家緯認為,若當前的機車碳權沒處理好,未來依然會面臨同樣問題。他也特別指出,近年大力推動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前英國銀行總裁Mark Carney,去年底開始主張,這類「自願性減量」的碳權應有更嚴格的認證規範和要求,意味著國際上對於減碳額度的認定日益趨嚴。「接下來半年,環保署必須好好處理外加性問題。」趙家緯說。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